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作者:杨少华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12期
[摘要]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模式中,由于突出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或者理论实践分离,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在落实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以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观来实施教学,做了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职业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校开设最为普遍、受益面最广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除了是专业必修课以外,更重要的是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windowsXP+office2003环境下信息处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办公软件的应用水平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水平,培养学生进行快速高效处理日常办公事务的能力。
在落实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教学用书,以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观来实施教学,实验证明效果很好,成绩不错。 一、改革前的课堂现状
1)内容:学科知识逻辑推演导向;2)教学:突出知识目标;3)载体:文字语言图形公式;4)考核:以知识记忆为主体;5)体系:理论实践分离;6)讲课:教师灌输;7)评价:教师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或者理论实践分离,老师是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说学生也没有兴趣参与。比如,课堂中提问题,学生要不是说不知道,要不就是干脆不说话,学生显然没有兴趣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在哪里,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虽然中职学生的素质确实是一届不如一届,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必须接受现实,要改变的是自己,将学生吸引到我们这里来。 二、改革后的课堂实施
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改革后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
【授课对象】2012级营销专业的学生,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入校前都多多少少接触过计算机,但绝大多数学生使用计算机仅局限于qq聊天和玩游戏,除此之外,比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ppt演示文稿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还非常欠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