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 陈梅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里烦。”这是农村小学生和教师一提到作文,就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作文课对农村小学教学来说是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农村小学生对作文是望而生畏,作文起来,有的孩子是抠破脑袋也难得挖出几行字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作文呢?
一、农村小学生作文难的原因
(一)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孩子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生活中感知的新鲜事物较少,可供阅读的课外书籍匮乏,能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寥寥无几。一些农村小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不善交流不善表达。更由于受到一些方言的影响,语言不够规范,语病较多,训练起来难度更大。
(二) 是教师作文教学很难按计划进行。教学程序的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作文题目或写作范围的要求,没有在学生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内,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老师也无法直观地进行引导,孩子们的视野得不到拓宽,致使孩子们的写作潜能得不到发挥。种种原因,老师在作文的批改上无法使用启发性和针对性来辅导学生,作文批语也只能是老套路,篇篇皆是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写工整等。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时,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兴趣。要激发兴趣可采用以下方法:
1.放开内容。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同学之间的交谈、考试前的焦急、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电视新闻、广播广告、张贴的宣传画、餐桌上的闲聊、节日的欢乐、心中的委屈、和同学的争吵、一次游戏、一次冲动、一次体验、一阵风、一阵雨、一张相片、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甚至梦境、想象中的情境等都是作文的内容。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上的训练或考试内容的要求,总写来写去是《记一个人》、《记一
件有意义的事》。这些题目好象很容易写,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下笔,写来写去,只好编造、抄袭,缺乏真情实感,造成千篇一律,既折磨了学生,也折磨了老师。
2.放低要求:学生最初写作文时,不求字数,不限内容,只要动笔就行。为此,我每接手一个班级,对学生交来的第一篇作文,我都从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出发,发现其优点,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只要字写得好,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都会得到肯定。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尽管错字病句很多,甚至不够通顺,我也在班上宣读,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它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3.放开表扬:表扬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能顺利闯过写作的难关。如果我们对学生期望过高,教学求成心切,总希望学生进步快些,那就永远看不到中下层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能及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进行肯定,更不会体谅这些学生的难处,使其得到应有的指导。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时时表扬,事事表扬。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
(二)、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 1.鼓励阅读。
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涉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馆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
2.走进生活。
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1)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泉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成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面。劳动对农村孩子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生活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
(三)、说写结合,指导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
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素材丰富了,还必须要克服用方言表达的习惯。为了帮助农村孩子克服方言的影响,使语言规范化,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首先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早上的早读时间来读书,把课文读顺读熟,克服口头语的表达。我知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因此,每次习作练习,我都强调学生先想好了再在班上说说,让听的同学提提意见。我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中的语病,然后才让学生写下来;写完了反复读几遍,并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改好后再读一读,读顺了才誊写。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达到“心口如一、口手如一”。习作写出来了,还要让学生进行多向评议,互相欣赏,共同提高。
(四)、适时指导练笔,促使学生变知识为技能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当学生有了写作材料,并学会了使用规范化语言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书本”与“乡土”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指导学生写作,逐步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作文能力不断提高。
我告诉学生:“课文就是作文,如果我们能写得像课文那样,就是好作文”。因而,我常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规范语言,通过经常性的仿说仿写,用规范的语言来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就说“猫”吧,为防鼠,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把它当作活宝来喂养,而真要让学生写关于猫的作文时,他们往往无从下手。在学习老舍的《猫》时,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厚,都被猫那种古怪的性格所吸引,眼神里流露出求知的强烈欲望。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当天回家后仔细地观察猫、研究猫,并回忆平时养猫的体验,然后以“猫”为题,写一篇有特色的作文。因为有老舍的《猫》作参考,又有亲自观察、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加上亲自喂养成的切身体验,学生的作文都写得很有味,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家的猫呀,不但淘气,还挺馋,总挑食儿……它遇到不合口味的,轻则扭头就跑,重则把饭碗抓翻;而遇上有鱼时,却恨不得把碗用口水洗干净……”小作者观察得多仔细,描述得多形象呀,虽模仿了老舍的某些写法,可也不乏自己的特色呀,让人一看,就喜欢上这只淘气的“馋猫”。又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提了一个问题:“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个个都争先恐后地把杨梅留给自己的印象说了出来。接着我又说:“那你吃过哪些水果?给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种?你能不能也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三方面来说说呢?”不一会儿,学生都纷纷起来介绍,有一位学生这样
说:“我吃过了许多水果,最喜欢吃的是西瓜,可印象最深的还是桔子。我家种了一棵桔子树,每年春节前夕,红通通的桔子挂满枝头,就像一个个小灯笼似的……”学生模仿了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桔子的形状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此外,经常结合课文加以引导,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表达方法,把文章写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究。我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就不难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