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方法,提升核心阅读力
—听王海燕校长讲座有感 2019年9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小学全面推行。这是我第一次讲授统编教材,看着精美的封面,大开的纸张,我心里十分兴奋!可接下来的时间,迎接我的更多的是困惑和迷茫。在讲授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似乎以往的经验都不起作用了。我的心里十分着急!这次培训,有幸听了王海燕校长的讲座。她对统编教材进行了详细又透彻的解读,又对教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解了燃眉之急!
统编教材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也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听了王校长的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了这样的思考:阅读能力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图文转化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这三个能力才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有时会发现,学龄的孩子上课经常目光放空。大部分情况会被我们定义为“思想不集中”,但其实很可能就是,这个孩子的图文转化能力不行,信息量一大,他的大脑解码处理跟不上。那么自我保护机制就启动了,就会出现“当机”的现象。那这些能力不是凭空就学会的,是需要早期引导,一点一点积累培养的。下面我就结合例子,讲述如何培养阅读能力的真正核心。
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当学生说,“兔免,兔子时,家长和老师可以回应,“白色的兔子”,把单词扩充成短句。当学生说“兔子,白色的”,老师可以说,
“是的,这是一只雪白色的免子,还毛茸茸的呢”,进一步把短句扩充为完整的句子。当学生可以说句子后,可以扩充句子里描述性词汇,进一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再进一步从句子扩充到段落。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雪球效应”,一步一步孩子的表达能力就提高了。
图文转化能力。
图文转化能力的第一步是学会“看”,才有后面的理解和输出。 如果所面对的图画比较复杂、信息量很大,可以使用指读。这是帮助孩子学会按照怎样的顺序看书,比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
阅读理解能力。
这是分两个层面的。一个就是能否理解;第二个是是否知道自己是否理解。来举例说明。读书时总有孩子成绩很差,老师父母就着急噼里啪啦地给了一堆标签:上课不专心、态度不端正,订正也总做错。反复讲的都不进脑子等等。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孩子到底懂还是不懂呢?可以知道自己是否理解,这是需要很强的自我觉察能力的。 我们很多成人也没有,大部分时候都是“我以为自己懂了”自己做或者“复述”的时候,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对老师来说,培养这个能力比培养第一层面的“阅读理解\更加重要,这是“元认知“的培养。在平时上课时,我和学生约定:大拇指向上表明懂了;大拇指向下表明不懂。慢慢的,学生就习惯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面对学生说不理解的,我们要怎么做呢?这个阶段就是开始培养孩子第一层面的“阅读理解“能力了,我们带
着孩子解决“不理解”的地方,其实就是向孩子展示学习阅读策略比如,重新再读一遍、大声读出来、提问阅读法,猜测验证等等,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都能灵活运用。这样操作,学生就能明白自己懂没懂?当她没明白时她会知道求助,也就能认识到预习和复习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而是她针对自己懂没懂的学习策略。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表达能力、图文转化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阅读。这些能力的提升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指导。这是我对阅读的一些浅显看法。我这方面的经验还不足,在教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起码,我思索了、探究了、实践了。我想,保持这份心,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明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