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题设计方案(基本内容、基本观点、研究途径) 基本内容:本文拟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何为“以诗证史”。主要对“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进行表述。第二部分: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部分主要通过小说中列文乌托邦式的土地改革的失败来揭露农奴制改革的实质。第三部分: “一切刚刚开始安排”——资产阶级的崛起。托尔斯泰花重墨描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泛滥,资产阶级不仅控制经济命脉,还逐渐开始掌握政权,进而改变了俄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第四部分:社会思想文化界的“混乱”。这一部分通过对作品各个阶层人物思想的分析,清晰的看到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对统治阶级、贵族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农民的思维方式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五部分是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曲折。经济现代化先行,政治现代化滞后是俄国现代化道路最为显著的特征,曲折的现代化历程,告诉我们要用“扬弃”的态度去迎接现代文明。 基本观点:“以诗证史”,能揭示出一般的历史研究所无法发现的东西。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由传统性封建主义向现代化资本主义的全面社会转型,制度危机是其改革的根源,但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只是沙皇政府维护自身利益、巩固统治的举措,从而导致俄国社会的“混乱”,使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现代化道路举步维艰。托尔斯泰的创作正式这一时期的真实客观的反映。 研究途径:首先虚心向指导老师请教,提出相关问题及参考题目,请老师最终确定论文题目。其次,确定题目广泛参考相关资料,阅读有关论文、专著、期刊等,筛选出有用信息。再次,在广泛阅读,大量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提炼,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计划进度安排(起止时间及分阶段的进度安排) 起止时间: 2015年1月-2015年6月 进度安排: (1)2015年1月-2015年3月,依据指导教师提供的课题说明,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同时,收集与课题相关的可能有用的信息。 (2)2015年3月-2015年4月,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分类分析,系统化梳理,合理整合史论,明确论点,撰写写作大纲和论文初稿,提交指导教师,接受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3)2015年5月-2015年6月,根据指导教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史料,修正论点、格式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润色。 (4)2015年6月1前,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最后定稿,向指导教师和评阅老师提供电子版文稿和打印稿。 (5)2015年6月初,论文答辩。 (6)2015年6月上旬,向指导教师提供定稿(电子版和打印稿)。 4
五、主要参考文献(只列出最重要的5~6种) [1] 张建华.俄国现代化道路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曹维安.俄国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 张建华.俄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张广翔译.俄国社会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列夫·托尔斯泰,周扬译.安娜·卡列尼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6] 艾进.一副壮阔的时代画卷——读安娜卡列尼娜[J].渤海大学学报 1982年第2期. 六、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 论文研究的是老问题,但是采取的是新角度。同时密切联系现代化这一学术热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历史感。题目大小合适,结构合理,材料丰富,有较高的可行性。 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名: 2015年3月10日 七、教学单位领导小组审批意见 组长签名(签章): 2015年3月12日 5
德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2015年4月)
院(系) 姓名 论文题目 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 杜维凤 专业 学号 历史学 201100501018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再思考 ——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张 岩 职称 讲师 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设计)的计划进度 2015年1月-2015年3月,进行课题的资料搜集,确定论文题目,写出开题报告。 2015年3月-2015年4月,分析、整理、加工资料,撰写论文,提交初稿。 2015年5月-2015年6月,根据指导教师意见进行修改,补充材料,修正格式,校对文字和参考资料。 2015年6月,修改、完善论文,最后定稿。 完成情况 到现在为止,我的论文资料的搜集工作已经完成,论文初稿也已初步完成并提交指导老师接受老师指导。 在这段时期里,我深切得体会到从事学术研究的艰辛,但我同时有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感谢张岩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杜维凤 2015年4月30日 指导教师评议 论文按计划完成了初稿,框架合理,结构较完整。 主要问题:1.例子不恰当。2.浅尝辄止。 建议:1.增加列文的内容。2.论述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关系。 指导教师签名: 2015年5月6日 6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再思考 ——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杜维凤
(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 山东德州 253023)
摘要: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政府维护自身利益、巩固统治的举措,农民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是农奴制的废除使俄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推动着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论文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为支撑,本着“以诗证史”的治史思想,重新审视19世纪后半期俄国社会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从而更为深刻的理解俄国经济现代化先行,政治现代化滞后的曲折发展道路。
关键词:以诗证史;农奴制改革;《安娜·卡列尼娜》;现代化道路
“以诗证史”,可以从新的视角反映出更真实的历史。《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在农奴制废除后的第十二年里写成的。七十年代的俄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过渡阶段,托尔斯泰在开头就寓意深刻的写道“奥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1]这里的“混乱”不仅仅是奥布朗斯基家庭内部的混乱,更是农奴制改革后,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社会秩序的混乱。“俄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欧经历了数百年的社会转 型,也就把西欧数百年间产生的社会问题一下子集中到俄国几十年的时间内。” [2]农奴制废除后,沿袭俄国上千年的生活方式发生急剧转变,俄国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乃至传统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激烈的变革,推动着俄国走上了曲折的现代化道路。
一、何为“以诗证史”
中国现代史学家对“以诗证史”的治史思想颇为推崇,并对文学作品的史料研究价值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记录和缩写,具有其他史料不具备的研究价值。
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价值,翦伯赞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说:“在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作者对当时社会所涂绘的阴影;不过他们所涂绘的阴影,有浓有淡而已。所以我以为集部之书,当做史料看,他们正是各时代的社会缩写,正是各时代的人民呼声,正是千真万确的历史记录。而且其中的历史记录,往往是正史找不出来的。”[3]另外,梁启超对小说的史料研究价值也作了具体的论证:“须知作小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