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化抗原
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是白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不同分化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它们大多是穿膜糖蛋白,含胞膜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的组织下, 自1982年至2004年已先后举行了8次有关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国际协作组会议,并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将识别同一分化抗原的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归为一个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并以此代替分化抗原以往的命名。因此CD分子是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与抗原提呈相关的CD分子
CD1:CD1为Ⅰ型跨膜糖蛋白,其空间结构与MHC Ⅰ类分子相似,且都与β2m相连,但氨基酸序列差别很大。根据氨基酸序列及糖基化位点的不同,可以把CD1分子分为CD1(a,b,c)(I类)及CD1d (Ⅱ类)两大类。CD1分子主要在专职APC表面表达,包括大部分B细胞、活化的单核细胞、朗格罕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胸腺皮质未成熟的双阴性胸腺细胞和CD8+T细胞也有表达。
CD1分子对非肽类抗原具有提呈作用,CD1的配体包括分支杆菌脂类、分支菌酸、葡萄糖单分支菌酸、磷脂酰肌醇甘露糖;CD1d识别的抗原有α-糖酰基植物鞘氨醇。CD1分子对抗原的提呈有别于MHC I类分子:CD1提呈抗原不需要TAP和DM分子的参与,但β2m是必要的;另外,CD1提呈的抗原是外源性的,需要内化和酸化降解。
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和活化的主要CD分子
(一) TCR-CD3复合物 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是T淋巴细胞表面重要的分化抗原,也是成熟T细胞的特征性标志。TCR在细胞表面与CD3分子结合,组成TCR-CD3复合物,TCR识别特异性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CD3分子传递信号,促进T细胞活化。
CD3分布于成熟T淋巴细胞表面,由γ、δ、ε、δ、ε 5种肽链组成,与TCR非共价连接。TCRαβ/CD3γδεε结合后组成一个完整的复合物TCRαβ/CD3γεδεδδ。
CD3分子的胞内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 ITAM),TCR识别并结合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导致ITAM中酪氨酸磷酸化,与ZAP-70等信号分子中SH2结构域结合,可激活相关激酶,将信号转入T细胞内。CD3肽链的缺陷或缺失,将导致T细胞活化缺陷。
(二) CD4
CD4属于Ig超家族,为胞膜表面单链糖蛋白。人CD4分子由45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信号肽23氨基酸残基,胞膜外区374个氨基酸残基,穿膜区21氨基酸残基,胞浆内区含有40氨基酸残基。在胞膜外区,有4个IgV样功能区,含2个糖基化位点。CD4表达于部分T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以及某些B淋巴细胞、EBV转化的B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脑细胞的表面,CD4生物学功能为稳定MHCⅡ类分子限制的T细胞与带有MHCⅡ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APC细胞间的相互作用。CD4分子胞浆区与蛋白酪氨酸激酶p56lck相连,对T细胞信号的转导起重要作用。
(三) CD8
CD8分子是由α、β两条多肽链组成的穿膜糖蛋白,α链分子量34kDa,β链30kDa。每条链各包括1个IgV区样功能区、连接肽、穿膜区和胞浆区。CD8分子分布于部分T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CD8分子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可以稳定MHCⅠ类分子限制的T细胞(主要是CTL)与带有MHC Ⅰ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靶细胞结合。TCR与配体结合后,CD8分子胞内区快速磷酸化,导致与CD8相连的蛋白酪氨酸激酶 p56lck相活,在T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
(四) CD2-CD58
CD2分子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SRBC)或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 CD2分子的配体是CD58。CD2与CD58结合可介导T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的黏附作用。
(五) CD28/CD152与CD80/CD86 1.CD28
CD28由两条44kDa多肽借二硫键组成的同源二聚体,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在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T细胞占54~86%,其中90%CD4+T细胞和
50%CD8+T细胞表达CD28,活化的T细胞CD28表达增加。CD28与CTLA-4分子高度同源,分子的同源性为68%,后者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C
2.CD152
又称细胞毒T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 CTLA4),为同源二聚体,主要表达在活化T细胞,静止T细胞则不表达。CD152配体也是B7-1和B7-2,但二者结合后能抑制T细胞增殖活化,对T细胞应答起负调节作用,因此CD152属于抑制性受体。
在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中,CD28与CD80/CD86结合的协同作用可参与CD4+T细胞激活,也参与CD8+CTL的细胞毒效应。CD152对T细胞的活化发挥负调节作用。CD28和CD152均可以与CD80/CD86结合,但介导的效应相反,达到对免疫应答的细微调节。
(六)CD45
CD45又称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LCA),已鉴定出3种CD45变异体,即CD45RA、CD45RB和CD45RO。根据CD45变异体的表达,可将T细胞分为CD45RA+初始型T细胞(na?ve T cell,Tn)和CD45RO+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 Tm)。
CD45属于膜结合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家族成员,CD45分子通过与其他细胞表面分子如CD2、CD3、CD4、CD8、CD28等相互作用及其胞内区的PTP活性,调节T、B细胞的信号转导和效应。
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和活化的主要CD分子
(一)BCR-CD79a(Igα)/CD79b(Igβ)复合物
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BCR)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是参与B细胞特异性应答的关键分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在识别信号和共刺激信号共同作用下,B细胞可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BCR复合物由mIg与CD79a(Igα)和CD79b(Igβ)共同组成。CD79a和CD79b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表达于除浆细胞外各分化阶段的B细胞表面,为B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CD79a和CD79b作用与CD3类似,其胞质区含ITAM,能将BCR特异性识别或结合抗原的活化信号转入B细胞内,作为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二)CD19/CD21/CD81复合物
CD19是一种属于Ig超家族成员的穿膜糖蛋白,分布于除浆细胞外各分化阶段的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面,是鉴定B细胞的特征性标志之一。CD21又称2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2,CR2)和EB病毒受体,是补体激活调节剂家族的一员。CD81为四次跨膜糖蛋白,表达于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表面,不表达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表面,CD81与CD19和CD21共同组成复合受体,参与B细胞活化时的信号传递。最近发现CD81是HCV的受体。
(三)CD40与CD154
CD40为I型膜糖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 CD154(CD40L)为Ⅱ型膜糖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表达在活化的CD4+T细胞(包括Th0、Th1及Th2细胞)和肥大细胞表面。
CD40-CD154为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系统重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在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抗体产生及Ig类别转换中起关键作用,在T细胞活化以及效应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过程中也起重要凋节作用。
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机体内许多细胞表面具有不同类Ig Fc的受体,通过Fc受体与Ig Fc的结合,参与Ig介导的生理功能或病理损伤过程。目前已鉴定明确属于CD抗原的Fc受体有FcγR、FcαR和FcεR。
FcγR可分为FcγRⅠ(CD64)、FcγRⅡ(CD32)和FcγRⅢ(CD16)三类,它们的结构和分布有所不同。 CD
分子与临床
通过检测淋巴细胞的表面CD分子,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例如检测HIV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和CD4阳性细胞绝对数,对于辅助诊断和判断病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正常人CD4/CD8比值在1.7-2.0左右,当HIV感染后,CD4/CD8比值可出现降低甚至倒置,若外周血中CD4+T细胞数量少于200×106/L,则为疾病恶化的前兆。
CD作为细胞的标志物之一,在细胞的分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CD单克隆
抗体为白血病、淋巴瘤的分型提供了精确的手段,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可进行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常规免疫学分型。
抗CD3、CD25等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于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取得明显的疗效。
CD4分子胞膜外第一个结构域是HIV外壳蛋白gp120识别的部位,因此CD4是HIV的主要受体。HIV感染CD4+细胞后,选择性地使CD4细胞数量降低和功能紊乱,由于CD4+细胞在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HIV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出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白细胞粘附缺陷症(leukocytead-hesion deficiency, LAD),患者表现为细菌和真菌反复感染,伤口难愈。LAD可分为LAD-1和LAD-2两型。LAD-1型患者与白细胞粘附于其它细胞及吞噬作用有关的β2整合素或CD11/CD18家族包括CD11a/CD18 、Mac-1(CD11b/CD18)和p150/95(CD11c/CD18)等分子表达缺陷有关。
性联高IgM综合症患者一般表现为严重的反复细菌感染,CD40L基因突变为该病的起因,由于CD40L基因发生突变,导致Ig类别转换功能缺陷,机体对T细胞依赖抗原的抗体应答降低,并且仅为IgM抗体。
黏附分子的概念
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是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大都为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中。黏附分子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导致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之间的黏附。它们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机构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伤口修复、凝血与血栓形成、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生长及分化以及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按黏附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5大类,即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IGSF)、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钙离子依赖的细胞黏附素家族(Ca2+-dependent cell adhesion molecule family)或称钙黏素(cadherin)和黏蛋白样家族(mucin-like family)。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未归类的黏附分子如CD36、CD44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