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DNA分子中的两条链是通过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而成。双链DNA分子中:A=T、G=C,A+G(C)/T+C(G)=1,一条单链中A+G(C)/T+C(G)与另一条单链中该值是倒数关系。整个DNA分子中,A+T / G +C=每一条单链中A+T / G +C,只有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及有关分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0.下图为皮肤生发层细胞中DNA聚合酶合成及发挥作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过程具有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 B. ②过程的主要场所是核糖体 C. ③过程需要tRNA的协助
D. D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需经过核孔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过程具有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A正确; B. ②过程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B错;
C. ③过程是翻译过程,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C正确;
D. D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需经过核孔,D正确。故选B符合题意。
11.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 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 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 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详解】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T-A碱基对被替换成A-T碱基对,替换后氢键数目不变,A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正确;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正确;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故选A。 12.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A. 如果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 B. 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 C. 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 D. 如果祖母患病,孙女一定患此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
(1)隔代交叉遗传,即“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 (2)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详解】A、如果父亲患病,则女儿肯定携带致病基因,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A错误; B、 如果母亲患病,则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患此病,B正确;
如果外祖父患病,则其女儿肯定携带有致病基因,但不一定会遗传给其外孙,因此其外孙不一定患此病,C、C错误;
D. 如果祖母为患者,则其女儿是携带者,但是不会传给儿子,因此其孙女不一定患此病,D错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 B. 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C. 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会患遗传病 D. 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所谓遗传病,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详解】A、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可能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可能是遗传病,A错误;
B、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B错误; C、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如隐性遗传病中的杂合子表现正常,C错误; D、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猫叫综合症,D正确。 故选D。
14.如图所示为某生物细胞内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方框内含有6种核苷酸 B. ③沿着④移动方向为从b到a
C. 大肠杆菌、酵母菌中都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 D. ①→④和④→②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图分析,图示为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方框内的两条链分别属于DNA和RNA,因此方框内含有3种脱氧核苷酸和3种核糖核苷酸,A正确;
图中③是核糖体,④是mRNA,根据②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是沿着mRNA从b到a移动的,B正确; 图示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发生于没有核膜的原核生物细胞中,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C错误; ①→④表示转录,④→②表示翻译,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D正确。 15.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 C. 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是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内因是DNA复制方式差错或碱基发生改变等。细胞癌变的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而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若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则属于可遗传变异,A正确;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种类,但不改变基因的数量,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不同条件下有害突变可以转变为有利突变,故有害突变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A。
16.某植物花蕊的性别分化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B和E共同存在时,植株开两性花,为野生型;仅有显性基因E存在时,植株的雄蕊会转化成雌蕊,成为表现型为双雌蕊的可育植物;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E,植物表现为败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现为败育的个体基因型有3种
B. BbEe个体自花传粉,子代表现为野生型:双雌蕊:败育=9:3:4 C. BBEE和bbEE杂交,F1自交得到的F2中可育个体占1/4
B. 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 D. 有害突变不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D. BBEE和bbEE杂交,F1连续自交得到的F4中b的基因频率为5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B、b和E、e独立遗传,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又因为显性基因B和E共同存在时,植株开两性花,为野生型:仅有显性基因E存在时,植株的雄蕊会转化成雌蕊,成为表现型为双雌蕊的可育植物;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E,植物表现为败育,因此B_E_为两性花,bbE_为双雌蕊可育植株,bbee、B_ee为败育。
【详解】A、由于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E,植株表现为败育,所以表现败育的个体基因型为BBee、Bbee、bbee,A正确;
:双雌蕊(bbE_):败育(__ee)B、按照自由组合定律,BbEe个体自花传粉,子代表现为野生型(B_E_)=9:3:4,B正确;
C、BBEE和bbEE杂交,F1的基因型为BbEE,所以F1自交得到的F2代都为可育个体,C错误; D、BBEE和bbEE杂交,F1的基因型为BbEE,连续自交得到的F2、F3、F4代中所有个体都为可育个体,所以自交得到的F4代中的b的基因频率为50%,D正确。 故选C。
17.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 A. D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C. 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mR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构成一个密码子;tRNA一端的3个相邻碱基构成反
B. m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D. 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