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教程
第一节教育
1、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种影响,借助与一定的媒介,通过受教育者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形成预期的品质,这就是教育活动的一般含义。
2、教育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目的性、实践性、双边性、三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受教育者)、多功能。
3、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内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的影响,狭义的教育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
4、教育的特点具有历史性、时代性、阶级性、生产性和社会性。
我国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就有类似教育机构的建立,称之为“痒”。
人类的教育形式大致可分为: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
1、什么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内容大致包括: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目的、方针和任务,教育的制度,教育内容(课程)、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教育效果的检测和评定。
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要推二千多年前的《学记》,“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西方的教育发展:古希腊的教育家、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9世纪初德国的大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提出了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 20世纪前期,我国的教育改革家、实践家、理论家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
20世纪20年代,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开用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学原理。 小学教育学教程的目标是:使自己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初步具备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小学教育实际的能力。
小学教育学教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必修、选修、课外教学活动和教学实际四个部分。 教育的物质文明体现在: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1983年邓小平在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小学基础教育的特征:全民性、基础性、未来性。 第三节小学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这一定义含下述三层意思。
义务教育特点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 课题二小学教师和小学生
教师的本职就是育人,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国小学教师工作的全部职责都在于为培养健全、合格的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奠定初步基础。
小学教师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小学教师的教育影响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2、小学教师的人格对儿童的心灵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3、小学教师的教育对学龄初期阶段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作用。
小学教师劳动的特点:具有独特创造性、示范性、长期积累性、师生双向互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小学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以下六个品质:坚定的职业信念;师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团结协作精神;教师的言表风度。
小学生特点具有发展的主动性、教育的可塑性。小学生独特的向师性和独立性。 课题三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小学全面发展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题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特点它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行政性和法令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教育组成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组成。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包含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培养自我修养的道德能力诸多方面。
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养成学生经常进行锻炼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
劳动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课题四小学教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按照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教学科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并形成一定的品德;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1、使小学生掌握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3 通过教学,要培养小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积极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质;4、结合各门学科知识的教学,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5、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平日样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教学内容具体包括在(学校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课题五小学教学的课程、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基本因素。
教学过程的基本发展阶段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教学培养哪些能力1、引导学生感知教材,形成表象,并发展学生的观察等认识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因到学生巩固知识,并发展学生的记忆等认识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原则是知道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有:目标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掌握知识结构、少而精原则、巩固性原则、及时反馈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复习法以及指导小学生自学的各种方法。
课题六小学教学的实施
教学活动是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五个环节构成。
1、备课对教师的三点重要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B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C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2、备课的主要内容:A专研教材 B了解学生情况 C 设计上课的全过程
3、上好课的几点基本要求:A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可测;B教学效果好 C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正确,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D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E教学过程(步骤、结构)设计的好F教学方法多样,有实效。G时间分配合理,课堂效率高。
4、课外作业的种类: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和阅读作业。 5、学生成绩和考核方法有两种:一是考查、另一种是考试。 课题七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又称德育,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民主与法制观念,良好的意志、品格,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小学思想教育的主要方法:情理交融说服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严格管理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
课题八、小学课外活动(略) 课题九、小学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学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
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对全班每一个同学在德智、体几方面发展全面负责。具体任务是:搞好班级日常管理,组织和建立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其方法有调查访问法、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教材分析法、问卷法等);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在集体中依靠集体、通过集体教育学生学好功课,提高思想品德;4、在集体教育的同时,作好个别教育工作;5、作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6协调本班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生操行评定和三好学生评选;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小学分为:实验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小学(完全小学和初级小学)、单班小学。
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原则、规范性和程序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地方性原则。
小学管理的基本环节:由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部分组成。
什么叫复式教育?就是把程度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同时上课的,叫做复式编辑,用于这种编制的教学方法叫做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的特点:教学任务多端性;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的交替性;教学情景的复杂性。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
小学心理学教程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想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统称认识过程。
个性最基本的性质是社会性和整体性,还包括独特性和复杂性。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的基础,而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心理过程。
心理学教程是:以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以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为主线,适当渗透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心理学体系。
学习心理学教程的意义: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反射类型可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实验法。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的集中状态:真正的注意、表面上的不注意、真正的不注意、真正的不注意。
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 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四种。
感觉:由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感觉。 知觉:由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就叫知觉。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的种类:按感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按对象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特性:感觉的感受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观察的特点:目的性、精确性、顺序性和深刻性。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环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