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纯度
指色彩的鲜艳程度,又称艳度、鲜度或饱和度。
颜色中以三原色的纯度为最高,而接近黑白灰的色为低纯度色。刚从锡管里挤出来的、未经调和的任何颜色其纯度是较高的,一经与别的颜色混合,就会降低纯度。比如绿色,当它混入了白色时,虽然仍旧具有绿色相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为淡绿色;当它混入黑色时,鲜艳度了降低了,明度变暗了,成为暗绿色;当混入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它的明度没有改变,纯度降低了,成为灰绿色。
下面是各色的纯度图:
3,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也称鲜明度、亮度。七色中,黄色的明度最高,紫色最低。
一般色彩越深的,明度就越暗,黑色的明度最低,任何色彩加黑色都会明度降低;色彩越浅的,明度就越亮,白色的明度最高,任何色加白色都会增加明度。
4,色调
指色彩外观的基本倾向。在明度、纯度、色相这三个要素中,某种因素起主导作有用,可以称之为某种色调。
根据明度,可以分为:
明调:又称亮调、高调、淡调,明暗对比以明为主,色调较淡,大量运用中性灰到白的颜色,给人以明朗、纯洁的感觉。拍摄明调画面时,宜采用背景前的亮景物,景物的投影较少。
暗调:又称低调、深调、重调,明暗对比以暗为主,色调较深,大量运用灰、深灰和黑色的颜色,给人以严肃、凝重的感觉。拍摄暗调画面时,宜采用暗背景,被摄体的照明不宜过于明亮。
根据软硬度,可以分为:
软调:色彩差别较小,对比不强烈。 硬调:色彩差别较大,对比强烈。 根据生理和心理反应,可以分为:
暖色:赤、橙、黄等颜色构成的色调常与火光、阳光等联系在一起,属于暖色调。
暖色调又称轻色,因为人们看到暖色容易联想到花朵、嫩芽、彩云等使人感到兴奋快乐的事物。
冷色:绿、青、蓝、紫等颜色构成的色调常与水、冰、阴影、夜空等联系在一起,属于冷色调。
冷色调又称重色,因为人们看到冷色调容易联想到钢铁、黑夜等使人感到沉重、忧郁的事物。
关于人们对色彩的冷暖(温度)感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粉刷成蓝绿色的工作室里和粉刷成红橙色的工作室里,人们对冷热的主观感觉相差5-7度。也就是说,在蓝绿色房间城工作的人们,华氏59度就感觉到寒冷,而在红橙色里工作的人们起到温度计下降到52-54度时,才感到寒冷。客观地说,这意味着蓝绿色使人体循环减慢,而红橙色却使其加速。
(二)功能 1,叙事
时代性(一网打尽:电影:《论色彩的表现功能》)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中国服饰色彩运用渊源已久,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每一时代都会有过去的遗迹,也会有未来风格的萌芽,但总会有一种风格成为该时代的主流。因此服装上所能看到的色彩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殷代崇尚白色、夏代崇尚黑色、周朝崇尚赤色、楚国流行褐色、魏晋时期则崇尚清淡、汉代流行红褐、还出现了“五时服色”,是用于迎气候时穿用的:立春日,百官到东郊去迎春,旗帜,冠服皆用青色;立夏日,百官则到南郊区迎夏,穿用红色;立秋前十八日,是祭皇帝后土,服制用黄色;立秋日,百官则是到南郊迎秋,穿用白色服装;立冬日,百官则到北郊迎冬,穿用黑色服装??
阶级性
色彩进入政治领域具有了更加丰寓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阶级性。政治因素对色彩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干扰和强制力。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和天人感应思想的“帝德学说”影响下,黄色成为中华民族倍受推崇之色,黄色代表士,是中央之色,象征中央政权以及国土之义,成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不能随便使用。
民族性
汉族喜红色。
蒙古族喜桔黄、蓝、绿、紫红。 维吾尔喜红、绿、粉红、玫瑰红。 黎喜红、褐。 地域性
日本:黑色被用于丧事,红色被用于举行成人节和庆祝60大寿的仪式。 泰国:泰国人喜爱红、黄色,禁忌褐色。并习惯用颜色表示不同日期:星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