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主要是指净的面部绘画。戏剧表演时,“花脸”与“俊扮”同时上场,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生、旦的俊美之相和净、丑的怪诞之容。脸谱的浓重、鲜明的油彩和多样的图案,再配上..净行“吼叫式”的粗犷声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刺激,使观众兴奋并宣泄了情绪。 ..
脸谱用特定的谱式(脸谱式样)、图案和色彩,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碎脸四种。“整脸”是指在整个脸上只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不歪不破,略画眉、眼、鼻和纹理。“三块瓦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为左右的脸谱。“花三块瓦脸”是把三块瓦脸的分界边缘艺术化,加上各式图案的脸谱。如窦尔墩是一位除暴安良的草莽英雄,性格刚强,善使双钩,武艺超群。他的脸谱为蓝色“花三块瓦脸”,为了突出他的侠气,在面眉间画有护手钩的图样。“碎脸”,即不对称脸,左右不一,用来形容面貌丑陋,或表现反面角色。
脸谱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画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表..情,表达人物或威武、或奸诈等性格特征。如“蝴蝶脸”多用于刚直不阿、诙谐爽朗性格的角色,..像水浒好汉中的李逵。又以谱式中特定的元素,如太极、八卦、日月、雷电、龙凤、虎豹等传达出某种特定含义,如鲁智深是僧人,他脸谱的额头上带有表示舍利子的红色圆形图案;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杨七郎额头有一繁体“虎”字,以显示其勇猛无比。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脸谱常用的颜色,有红、白、黑、绿、蓝、黄、紫、金、银等。红表示忠义、勇武,有血性;水白表示奸诈、多谋;油白表示狂妄骄纵或刚愎自用;黑表示性格严肃、不苟言笑,或刚
9
毅、耿直,又表示粗莽豪爽、威武有力;绿表示勇猛、暴躁、粗豪;蓝表示豪爽、骁勇、性格..刚强、桀骜不驯;黄表示忠勇、暴烈、剽悍或工于心计;紫表示稳健、持重、静穆,有正义感;....金、银表示庄严、威武等。脸谱,根据人物的品格、性情等进行用色,多种谱式与多样颜色的组合赋予了脸谱丰富的内涵。
⑴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怪诞(dàn) 粗犷(ɡuǎnɡ) B.面颊(xiá) 角色(jiǎo) C.暴戾(lì) 骁(xiāo)勇 D.桀骜(ào) 剽(piāo)悍 ⑵结合语境,对下列词语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胚胎:比喻事物的初始状态。形象说明远古时期的图腾与后来的脸谱有关。
B.滥觞: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指事物的起源。说明脸谱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傩祭。
C.孳乳:孳,指“滋生”,乳,指“生育”。说明汉唐时期的“代面”就是后来的脸谱。 D.蕃昌:蕃,指“繁茂”,昌,指“兴盛”。说明到宋元时期,“代面”取代了“涂面”,脸谱开始兴盛。
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脸谱的作用有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 ① 、 ② 、 ③ 。(3分)
⑷从下面唱词中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文本,说说戏曲舞台上包公的脸谱为什么是黑色的。(5分)
(太后唱)驸马是我皇家婿,庶民告他罪不容。(包拯唱)说什么皇亲与国戚,就是那王子犯法到开封,包拯断案与民同。(太后唱)既然有人将他告,带来原告我问分明。……(包拯唱)她母子三人泪不干,香莲口中把我怨,她道我官官相护有牵连。本当铡了陈世美,国太一旁横阻拦;有心不铡陈世美,香莲母子怎周全!这场官司我怎样断?倒叫包拯两为难。拼着官儿我不做,天大的祸事我承担。将陈世美搭在铜铡案,铡了这负义的人再见龙颜。
10
⑸某个外国中学生团队要到你的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其中有交换礼物的环节。假如需要你准备一份带有京剧脸谱装饰的礼物,你会首选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哪个人物脸谱?请从脸谱图案和颜色的角度,说明理由。(5分) 【链接材料】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⑴-⑸题。
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对于时下读者而言,“一册在手”已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人们通过网络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正因如此,有人产生了这样的忧虑: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呢,那神圣的文学阅读,又将何以安顿,它是否会成为好景不再的明日黄花?
这种“杞人之忧”式的恐慌,我就有过。当然,国人并非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还有很多年轻读者,追捧着玄幻、穿越、青春言情等作品,也就是说,“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减少,若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算进来的话,现在读书人的总量未必比上世纪80年代少,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
这当然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我们应积极地看待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新变化,
11
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这是一种挑战。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已经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的确,凡读书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内容艰深繁难的书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日益萎缩,而“快阅读”“浅阅读”正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了。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问题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今天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有效的阅读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有人感叹:“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事实上,“阅读”虽然不像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那么急迫,但它是一个影响长远的问题,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
千年以来阅读书籍的习惯正在被颠覆,网络改变乃至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有长度有厚度的文学阅读虽然面临读图时代的挤压,甚至面临大众文化的重新选择。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