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态度
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P153
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儿童的第一语言习得) 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P155
有无意识,有无环境,注意力,方法,时间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 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 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左右) 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
电报句又叫实词句,多词句中只有实词没有虚词 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1、刺激——反映论P159 2、先天论P161
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3、认知论P164
认知论的理论基础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 的发生认知论。 人具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并想环境学习。 4、语言功能论P165 英国语言学家 韩礼德 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总结P167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拉多
迁移: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P168
行为主义的缺陷: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中介语假说
美国语言学家 塞林克 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独特的,不断变化的,反复性,顽固性)
中介语产生的原因: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 1967 《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9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的内化过程。P171 4、输入假说P172
美国语言教育家 克拉申 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提出了输入假说理论。 (1)习得与学习假说 (2)自然顺序假说 (3)监控假说 (4)输入假说
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说”的教学没必要??) (5)情感过滤假说(屏蔽效应假说)
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习得者必须听懂可理解的输入,二是习得者在情感上必须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 5、普遍语法假说(乔姆斯基 普遍语法理论)P176 6、文化适应假说P177
由 舒曼 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
文化适应: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
心理距离:主要指学习者在情感方面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带来的焦虑,文化震荡带来的恐惧紧张以及动机、自尊心等。 洋泾浜假说P178
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 1、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P179 (1)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2)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3)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御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
(4)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1)习得动力不同。第二语言习得不具有第一语言习得的天然动力。 (2)习得环境和方式不同。第一语言在天然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的。
(3)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与其心理、生理的发育同步进行的。 (4)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5)主体的生、心理特点不同。这是最基本的不同。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拉多 于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研究。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一、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P187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其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
四个步骤:描写;选择;对比;预测P187
3、对比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难度等级模式”
10
4、对比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发现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制定大纲、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改进课堂教学与测试。P189
局限:第一,两种语言差异的越大,干扰越大,学习的困难也越大。这是不正确的。 第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所犯的错误并不只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第三,对比分析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语法几个方面,是不全面的。 第四,对比分析不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二、偏误分析(科德)
1、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P191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和笔误
偏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P191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作用: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研究者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于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P192 2、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偏误的分类 五个步骤:
(1)搜集供分析的材料 (2)鉴别偏误
(3)对偏误进行分类 (4)揭示偏误产生的原因
(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
分类:整体性偏误和局部偏误;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理解偏误和表达上的偏误 3、偏误的来源 (1)母语的负迁移
(2)目的语的知识负迁移。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回避和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 4、对待偏误的态度P199
(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
偏误的出现时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的形成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偏误分析反映了学习者的目的语体系即中介语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过程。
对偏误在交际中所产生的影响也要有实事求是估计。
(2)利用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 (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要适度。 5、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P201
(1)偏误分析师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2)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
(3)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局限:
11
(1)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 (2)研究情况不平衡
(3)对偏误来源的分析的研究并未深入下去
(4)偏误分析的最大弱点在于只研究中介语的偏误部分,而其是横切面式的静态分析,并未研究中介语的正确部分。
三、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1、运用分析
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
话语分析P206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
所谓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一、生理因素
主要是年龄P208 二、认知因素
1、智力(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P210 2、语言学能
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 (1)语音编码解码能力 (2)语法敏感性 (3)强记能力 (4)归纳能力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P212
学习策略: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认知学习策略:求解;推理;实践;记忆;监控
元认知策略就是指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评估;调节 交际策略P214 4、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习者说来,也是其学习方式。 (1)场独立性(善于个体分析)和场依存性(善于整体分析) (2)审慎型与冲动型 (3)歧义容忍度
对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问题的接受和容忍的程度。 三、情感因素 1、动机P218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融合性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2、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 积极态度,一般态度和消极态度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