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中国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是黄安初中教师黄新峰。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我将从说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教法,说学法四方面陈述我的观点。 一. 说目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华师版中国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隋唐是中国古代最繁荣时期,特别是大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气贯长虹,如日中天,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唐太宗的治国方略给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因此,本节课内容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课学好了可以为本单元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②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主要事迹的分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这是由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教学难点:
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由于七年级学生缺乏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不会评价历史人物,探究这两个问题有难度。。 二、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根据以上精神,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㈠创设情境,质疑导入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㈢精讲点拔,重点突破㈣综合小结,反馈练习㈤课外扩展,升华提高。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3分钟)
好的新课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心,为了创设最佳学习气氛,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多媒体:出示人物头像,这位人物是谁?显示他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上述材料表现了他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这样的设计层层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绪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5分钟) 导入新课后列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1、你知道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吗? 2、唐太宗的政绩有哪些?
3.唐太宗统治时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4.你是怎样评价唐太宗的?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老师也参与到学习中,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大胆质疑,交流看法,这样就避免了老师一刀切,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三)、精讲点拨,重点突破(17分钟)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资料的缺乏,学生対即位前的李世民了解不多,因此补充了资料。学生读材料后存在两个疑点:一是皇位继承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弑兄逼父,夺取皇位,不合礼法;二是玄武门之变的血腥残忍。教师点拨: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 “骨肉相残”我们应该认识是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
2.唐太宗的政绩是第一个重点,设计问题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要求学生复习隋朝灭亡的原因,阅读P9小字部分,通过讨论结合教材内容不难归纳唐太宗的政绩,对精简机构,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等措施,教学生阅读其他课与之相关内容,实际是补充史料,印证结论的正确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论从史出”是一种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再是引起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3.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是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这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
①知人善任。补充了两则史料,然后提问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呢?学生回答点拨。教材这方面材料不足,而这两则材料又比较熟悉,这样做学生容易回答得出结论。
②虚心纳谏。教师先解释“纳谏”,再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进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这样做还是教给学生查找资料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纳谏的重要性。
4.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此时结合前面知识的学习,得出结论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讨论可以归纳出来。结论不直接告诉学生是为了锻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第一个教学难点落实。
5. “贞观之治”是第二个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理解了“贞观之治”产生的原因,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个历史概念,所以要求学生掌握P11第一段即可。
6.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这是本课的第二个难点。先提出问题讨论: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引导学生讨论找出杰出帝王的共同点是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唐太宗与他们的不同点是虚心纳谏。又点拨学生评价人物要看正面,看主要方面,历史人物有缺点,体现了历史真实性,唐太宗的功绩是主要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彻底改变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接受式学习,不仅使他们能准确评价历史人物,而且提高了他们概括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准确的评价人物,从方法和实践上开发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四)、综合小结,反馈练习(10分钟)
本环节是在课文内容学完后,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
总结。之后,给学生3-5分钟巩固消化的时间,然后有针对性地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这些有坡度的习题面向全体学生,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新知。
(五)、课外扩展,升华提高(5分钟)
为了打破历史与现实无关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学会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该如何去借鉴历史、运用历史。我设计了如下练习,讨论问题: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
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我设计了2.展示唐太宗昭陵和昭陵六骏浮雕图片
板书设计:重新整合了知识,清楚明了,方便学生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间的因果关系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 三.说教法:
1.历史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史料教学法、图片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层教学法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每一位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2.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资源。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学法:
1.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关于唐太宗的资料,并进行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认识。
2.渗透“研究性学习”精神,通过自主体验、合作交流等手段突出主体学习,用联系、比较、问题探究等方法体验和学习历史,促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