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综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7 21:05: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研究包括:研究城市规模、用地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等要素,进行控制要素的选取和指标的确定,形成地下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基础理论。明确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开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建造控制指标、设施配套控制指标以及引导性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地下空间规划指标体系。对地下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评估,通过案例对各种指标进行比较、验证和修正,完善地下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的表达与应用。 3.5开发利用规模问题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并以城市总体规划和人防工程规划为依据。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确定合理的规模对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关系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安全配置问题。只有把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问题,才能通过地下空间规划引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研究。 例如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一方面小汽车的发展已引发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因此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已开始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设施,解决停车难问题今后将形成一种大规模开发趋势。另一方面,地下车库的建设无论是作为城市静态交通设施的需求,还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分布,或者是交通工具间的换乘等,最终是由城市的需求和用地性质所决定。

3.6竖向分层问题

地下空间竖向层次的划分必须符合地下设施的性质和功能要求。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几乎所有城市道路下都敷设有市政基础设施管线,各自形成系统网络。在地面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尽可能与上部的地面建筑物结合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建设。竖向层次的划分除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性质和功能有关外,还与其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道路广场、绿地或地面建筑物下)、地形和地质条件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规划,特别要注意高层建筑的桩基对城市地下空间使用的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竖向层次划分的控制范围一般为:①地下0~10m左右,安排市政基础设施管线和排洪暗沟;②地下0~20m左右,安排商业、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科研教育、轨道交

通站台、人行通道、停车库和生产企业等人们活动频繁的设施;③地下10~30m左右,安排轨道交通的轨道、地下机动车道、市政基础设施的厂站、调蓄水库和贮藏空间;④地下20~30m或更深范围,可作为城市某些特殊需求和采用特殊技术的空间需要。已编制过交通(轨道交通、地下人行和机动车道、地下停车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人防建设等专项规划的城市,在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时,按照专项规划在地下空间竖向上的要求,可以比较具体地确定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点的竖向位置。 3.7城市地下综合体研究

城市地下综合体是指在地下建设以三维方向发展的一种地上与地下系统联系、输送、转换的联结网络,并结合商业、存贮事务、娱乐、防灾、市政(包括公有私有的)等设施,共同构成用以组织人们的活动和支撑城市高效运转的一种综合性设施。其主要特征是:功能上的多重性、空间结构的整体性、系统组织的有序性、开发建设的联合性、以及工程设施的综合性等。已被人们视为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由于地下综合体使得城市的地上与地下输送网络在综合体内会结、转换,大量人流通过综合体内的商业、文化事务等设施,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人流活动中心。这种多功能中心,实质上已构成城市中心活动的“发生源”,也是城市繁荣的“支撑点”。 3.8防灾规划问题

我国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从大规模构筑人防工程开始的。人防工程是专为防空袭而开发建设的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地下工程。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级最初也是以防核袭击的能力来划分的。目前人防规划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坚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目标是全面提高城市的整体防御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活动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无形中增加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隐患。因此,在城市地下空间防灾规划中不仅要考虑自然灾害防御,还要考虑人为灾害的防御。 从目前来看,城市规划编制中已涉及到城市防灾、减灾问题,如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强调北京是一个重点设防城市,必须逐步建立城市总体防灾体系,确保首都安全,并提出城市防灾指导思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增多,这比自然灾害更为复杂。今后除自然灾害外,可能会增加的是造成全社会范围,甚至是全球范围影响的多重连锁或交互发生的人为灾难,其造成的破坏力甚至大于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因此必须强调政府调控作用。在今后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中,应注意研究土地利用限制性措施、相关建设措施、环境管理措施、预警应急措施等问题,便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陈志龙等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建设部1997年. [3]《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丛书》王文卿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4]《迎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潮》,钱七虎,岩土工程学报第20卷第1期19981月.

[5]《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科技研究》,汪科,2020年的中国科学和技术之十一《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科技研究》.

搜索更多关于: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综述 的文档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83mc9ynmv0a0pk1tz0d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