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数学协作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策略
作者:韦彬琳
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7年第24期
【摘要】笔者基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协作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策略进行了探究。主要从二个方面作了阐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学生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协作学习;学习任务支架
支架式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帮助个体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它的心理学基础就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不能顺从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应努力挖掘其潜在的发展水平,以获得更高的思维水平。就要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构建类似于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一样的概念框架,学生通过一步步攀爬“脚手架”来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建构知识、获得理解的目的。通过学习任务支架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提高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能提高组内协商交流和組间互评的有效性,促进思维发展。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当前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是:1.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2.重得出结论,轻探究过程;3.重形式设计,轻内容方法;4.思维培养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思维培养的关注程度已在日渐提高,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已开始意识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低下,以及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并能在教学中逐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通过设计学生学习任务支架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学生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策略
(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学习任务支架
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的知识。所以,学习任务支架设计的内容既要着眼于点上问题,又要体现知识体系的整体学习特征,从而促进方法的迁移,使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更加自主化。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他们语词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教师设计的学生学习任务支架可以采用图片、游戏、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认知结构已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