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药学-总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7 7:41:4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四节 升降浮沉 中药药效学中的升降浮沉,是用以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升,上升,作用趋向于上;春升; 降,下降,作用趋向于下;秋收; 浮,发散,作用趋向于外;夏浮; 沉,收束闭藏,作用趋向于内;冬藏。 升、浮属阳;降、沉属阴。 应用升降浮沉理论,对于各种证侯,往往可以辨出不同的病势趋向。如外感表证邪气由表入里,有经太阳、少阳、阳明或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其病势趋向于内;泄泻、脱肛而因于脾气不升者,其病趋势向于下;喘咳为肺气上逆,呕吐为胃气上逆,其病趋势向于上;表虚不固之自汗盗汗,气不摄血之肌衄,其病趋势向于外。能够改变上述病势趋向,治疗这些病症的药物,便分别具有相应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一般来说,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势主要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但是,有些药物的升降沉浮趋向并不明显,如消食药及外用的攻毒杀虫药等。而有些药物由于功效的多样性,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具有二向性。 第五节 毒性 医疗用毒性药品: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 中毒----由药物毒性引起的肌体严重不良反应惯称为中毒。大量毒药迅速进入人体,很快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者,称为急性中毒;少量毒药逐渐进入人体,经过较长时间积蓄而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此外,药物的致癌、致突变、致畸等作用,则称为特殊毒性。 广义的毒性观点认为,药物所以能祛邪治病,是因为凡药都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所以,毒性具有普遍性,凡药均有毒。 影响毒性的因素: 1、剂量大小; 2、药物是否对证; 3、药材品种; 4、药材质量; 5、炮制方法; 6、给药途径; 7、剂型与制剂工艺; 8、配伍; 9、服药时间; 10、患者的个体差异。

5

第四章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 第一节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收及贮存 一、中药的品种 中药的计数单位是“味”而不是“种”。一味中药可能来源于一个品种,也可能来源于多个品种。划分“味”的依据,不是植物、动物的形态特征,而是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应用类似,又有作为同一药物应用的历史,虽然不是一个品种,相沿将它们作为同一味药应用,使用相同的药名。 来源于一个品种的一味中药,不会存在品种的优劣问题。若一味中药来源于同一科属的多个品种,则各品种之间会有差异。 二、中药的产地 同一品种的中药,如果产地不同,其内在成分的质与量都会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中药的临床效应。 前人在用药的实践中发现了天然药材的质量差异,因而十分重视药材的产地。 “道地药材”中的“道”,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地”是指地区。“道地药材”的含义,就是某道某地产的药材。 长期以来,四川的川贝母、川芎、附子、黄连,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细辛,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山西的党参,江苏的薄荷、苍术,山东的阿胶,云南的茯苓,广东的广藿香、砂仁,等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的会发生变迁。如三七,原产地为广西田阳(田州),称为广三七或田七。后因土壤不佳,移植于广西的镇安、睦边、靖西等地,但产量不大。很快云南引种成功,后来居上,成为新的著名道地药材产区。 三、中药的采集 首先,不同生长年限的植物、动物药材,其质量会有所不同。 其次,由于动、植物药材的各种器官的生长成熟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季节的药材,其有效成分含量也往往不同。 另外,有些植物的某些成分含量在一天之内也会发生变化。此外,天气状况也会影响一些药用部位的有些成分的含量。 总的来说,药材的采收,应当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进行。通常以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作为依据。 (一)植物类药材的采集 各种植物药分别以全草或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入药,这些不同的部位,生长成熟期有明显的季节性,因而在采收方面有一定的规律。 1、全草类 以全草(包括只用地上部分的药材)入药的草本植物,除少数宜以嫩苗入药者外,一般在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 2、叶类 叶类药材,如艾叶、番泻叶、罗布麻叶等只以叶片入药,或侧柏叶等以带有幼枝的叶片入药的药材,应在植物已生长成熟,全枝满叶时采集。此时植物生长至极盛,叶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力雄厚,应及时采集。

6

但桑叶等少数药材例外。张寿颐认为:“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药用冬桑叶,宜曰霜桑叶”。秋后也可以避开养蚕期,故桑叶多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3、花类 花类药材有用已盛开的花冠和未开花花蕾两种情况,都只能在植物的花期采集。 菊花、旋覆花等用已开放的花朵入药者,须即开即采,过时则花瓣脱落,不能保持整朵。散了花瓣的花朵,贮存也容易变色。 辛夷、金银花、槐花等药材,必须采收含苞待放的花蕾。辛夷盛开后,因其植物来源不同,分别称为木兰花或玉兰花,不再作辛夷使用。 对于一般花类药材来说,颜色改变意味着衰败和气味散失,药材质次效差。 采集花朵,还应尽量选择晴天进行。 4、果实或种子类 山楂、川楝子、枸杞子等大多数以果实入药的药材,应在果实接近成熟或成熟后采摘。枸杞子、桑椹、覆盆子等容易变质的浆果,应防止过熟时皮层破损而引起变质;而枳实、青皮、藏青果等以幼果入药,应按要求及时采集,不能待其成熟。 以种子入药者,大多数在果实成熟后采集果实或果序,置干燥通风处,适时脱粒或加工。对于牵牛子、小茴香、芝麻等果实成熟后,其壳开裂,种子易散落者,应注意见熟就收。 5、根或根(块)茎类 除半夏、延胡索等少数块茎药材宜在夏季采挖外,多数根或根茎类药材以农历二月、八月采集为佳。 6、树皮或根皮类 黄柏、厚朴、杜仲等树皮(包括干皮或支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4~6月)间剥取。但肉桂宜在8~10月剥皮。 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等根皮的采收原则,与根或根茎类一样,宜在深秋苗萎或叶枯之后,或早春枝叶萌发前采收。 (二)动物及矿物类药材的采集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的采集时间,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矿物类药大多可随时采集。 四、中药的贮存 (一)贮存过程中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鼠害、虫蛀、微生物、湿度、温度、日光、空气、贮存时间。 (二)贮存过程中保证药材质量的措施 1、传统的贮存保管措施 2、现代的贮存保管措施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7

一、炮制的含义 简言之,炮制是中药材在制剂前的各种必要的加工处理的通称。 绝大多数中药材在用于配方和制剂前,必须根据临床用药目的,以及贮存、配方和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材自身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尽量满足医疗需要,这些加工处理的方法和工艺,统称为炮制。 二、炮制的目的 1、增强药物的功效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扩大其适应范围; 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三、炮制方法 (一)修治 修治是将从自然界收集到的药材,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主要包括净制、切制、粉碎。 (二)水制 以较低温度的水或其他液体加工处理药材的多种方法的统称。常用方法有洗、淋、泡、漂、润、水飞等。 (三)火制 火制法,又称干热法。 1、炒制: (1)清炒,将药材置锅内,不加辅料直接翻炒,称清炒;又分炒黄、炒焦、炒炭。 (2)辅料炒,以砂、土、蛤粉、滑石粉、米、麦麸等固体辅料为中间传热体与药材共同加热。目的:增强药性,矫味矫臭,减轻毒副作用。 2、锻制: (1)直接锻,将药材直接置于炉火上煅烧,又称明锻。 (2)间接锻,将药材置于耐高温的密闭容器中,再置火上煅烧,又称闷锻。 3、煨制: 传统的煨制是将药材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后,埋于热火灰或热滑石粉中,缓缓加热的炮制方法。 (四)水火共制 又称湿热法。包括炙制、蒸制、煮制、淬制和燀(chan)制等。 1、炙制: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的炮制方法。 2、蒸制:用蒸汽加热药物的炮制方法。 3、煮制:将药材加入清水或液体辅料中加热烹煮的炮制方法。 4、淬制: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醋等液体辅料中,使之受冷而松脆的炮制方法。 5、燀制:将药材投入较多量的沸水中浸烫后迅速捞出的炮制方法。

8

搜索更多关于: 中药学-总论 的文档
中药学-总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851r9r6f66ksx798r7p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