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结构不合理。独立董事的机制的引入,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公司经营的监督管理。但是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看董事会人员的数量还较少,仅仅是满足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此外,据专家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公司的市场价值就越高,而目前我国上市董事会九人制人数过少,导致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个人对公司的控制。最后,高管激励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上市公司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例如高管年薪制、经营者持股制、经理股票期权计划等,但是在实际当中发展,这些机制在对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时,并不能达到对经营者管理的目标,反而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例如说“单位穷经营者富”、“59岁现象”以及任职期间过度消费等问题,这些弊端和问题的存在都大大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改革和发展。
(二)风险评估环境薄弱
首先,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上市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风险因素,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都存在着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问题。目前还有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机构不健全,风险的评估责任及反馈机制不完善,风险的评估程序不规范,当企业面临风险时完全凭借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仅有进行盲目的分析判断,并且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风险来临时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急措施,很容易出现,风险控制失效的负面影响。其次,风险衡量技术落后。根据相关制度企业的内部风险评估应该定性和定量结合,但是目前是我国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在风险评估方面依然是以定性评估为主,虽然每年定期都会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但是大都是落实到纸上的文字。而且这些文字内容以理论为主,一方面内容真实性不强,达到是根据当时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实地考察的力度不强,另一方面是难以看出风险的强度,不善于利用风险评估模型对可能存在及可预见的风险进行量化。
(三)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足
控制活动的完善与否和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部控制执行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较为成熟,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真正在落实和执行上还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由于制度贯彻不力,很多规章制度只是流
7
于形式,当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难以依照规章办事。特别是制度令出多门,缺乏统一管理。同时,内部控制制度该由哪个部门制定监管实施,缺乏统一的协调,往往是令出多门,甚至相互之间还存在矛盾,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规范
首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从近三年的信息披露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关于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大同小异,没有变化,所披露的内容也大都是泛泛而谈,这样的信息披露没有实质性和建设性的内容,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其利用价值非常低。这些都是由于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资源性造成的,由于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因此导致上市公司披露无关痛痒的内容,在披露过程中上市公司坚持“能不披露的,一定不披露;一定要披露的,尽量少披露”的原则,这样披露出来的信息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难以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给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缺乏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的规定。由于在当前证监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的规范中,没有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主体及主体责任进行的明确描述,这导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体存在多样化、主体责任模糊,这就导致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负责审计和外部监督注册会计师都没有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的作用认识不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流于形式、在披露时缺乏主动和自愿,严重影响了内部信息披露的质量。
(五)内部监督还不完善
内部监督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内部监督机制不明确。但是目前,还有部分上市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缺乏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时跟踪和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往往是一定时间之后进行事后监督,这样难以对风险进行事前控制,达不到及时、完整、真实的内部控制要求。其次,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或附属于公司管理人员,还有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与财务部门、人力部门等都是平行的,地位相等的关系,因此其很难执行其审计任务,无法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就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内部地位较低,在工作时往往不受重视,甚至不配合工作,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更使得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难以发挥。
8
四、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首先,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于提高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要通过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和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达到分权制衡和对经营者多层控制约束的目的。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通过吸收更多的在法律、会计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进行独立董事队伍,能够更好的协助董事会完成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完善在独立董事制度方面的法律制度,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力和义务,让其有更多的压力和动力完成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和管理。最后,要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经营,努力建设符合我国国情,企业情况和人情事故的上市公司高级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最优分配。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工作热情,规范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实现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快速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针对上市公司在风险评估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科学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风险评估。要引进先进的风险防范技术和软件,通过信息技术周密的计算对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改变过去难以定量评估的弱势。上市公司要引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模型,通过风险评估软件加以计量,使风险预测更加明确,风险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次,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应健全风险监控机制,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制定应急预案,实现对风险的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够及时对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及时作出反映,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评级体系,能够有效的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力。在企业内部要从损失定义、时间跨度、损失置信度、贷款损失准备处理、数据标准等模型计量核心入手,建立风险内部评级法模型,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更新交易对手的
9
评级结果,并及时的做出的相关应对风险的措施。
(三)实施有效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是确保企业业务的有序发展。因此上市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活动,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首先,加强公司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通过业务循环程序建立和完善的控制活动,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准的提高,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其次,制定严密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管理制度的落实。针对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上的问题,上市公司在选人、用人和管人上应坚持内控优先的原则,不断完善员工工作业绩评价考核办法。不断强化履责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述职评议、检查审计监督、工作绩效评定等形式,促进干部员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管理的权威性,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属于本职管辖范围的重大原则问题要始终坚持原则,不能姑息养奸,否则要对不良后果负连带责任。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与沟通系统
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与沟通系统,能够有效的保障企业在信息方面的畅通,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首先,要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形式作出更为详细的规定,从而使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更准确、更规范的进行信息披露。特别是在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等方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说明和描述。其次,上市公司要建立完善的消息交流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有效传递和功效,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及时掌握和了解企业管理层所指定工作方针战略的内容,更好的配合公司控制制度;而企业管理层通过信息沟通系统及时的了解员工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相关信息能够在管理层与企业员工之间有效的沟通,及时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灵活配置,降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最后,在信息收集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及时收集掌握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企业也要积极的对外披露相关信息,确保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了解企业的情况,使双方在互信基础上更好的合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