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8 23:14: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 (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 (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 ;② 擦拭 ;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 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杨生畜犬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 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犬引颈下视井中/下车引之 B.生知其意/意暇甚 C.犬时时顾/顾野有麦场 D.遂应之/遂成枯落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 行 人 过 见 犬 对 井 号 怪 之 往 视 (3)你怎样评价“犬夜走归杨生家”的行为? 【答案】 (1)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解析】【分析】(1)A.伸 / 拉。B.意思 / 神情。C.回头张望 / 环顾。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故选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翻译为“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据此断句为: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本题可从正反两方面去作考虑:正面可以从动物有灵性,不要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角度来谈;反面可以从狗对于新主的角度来谈,因为这可以说是不诚信的行为。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D;

⑵ 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⑶ 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义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杨生养了一条狗,特别喜欢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一天,杨生在夜里行走,不小心掉到一个干涸的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看见了井里有人。杨生说:“你如果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行人说:“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经多次救活我,不能送给你.其他的都行。”行人说:“你如果不把狗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这时狗低头看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杨生出来了,行人用绳子牵着狗离开了,狗不时的回头看。过了五天,狗在夜里回到了杨生家。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平?”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念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道之。

【乙】楚有养由基①者,善射。去柳叶子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某回:以毕日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②,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③气力倦,弓

拨矢钩④,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注释】①养由基:人名,楚将,善射,②支左屈有:伸直左臂持弓。弯曲右臂引弓持箭,是一种正确的射箭法。③少焉:一会儿。④弓拨矢钩:弓拉不开,箭歪斜。拨:不正。钩;弯曲。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尝射于家圃________ ②释担而立________ 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④笑而遣之________ ⑤子乃曰可教射________

(2)下列各组画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钱覆其口 以我酌油知之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百发百中

C.睨之久而不去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D.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②人皆日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4)这两则短文中养由基与陈康肃公有什么相同之处? (5)这两则短文分别讲了什么道理? 【答案】 (1)曾经;放下;怎么;打发;竟然 (2)B

(3)①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②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养由基与陈康肃公的箭术都很高超,但两人也都很骄傲自满。 (5)甲文: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 乙文:适可而止,取得成功后应当善于休息调养,否则将前功尽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尝:曾经。 ②句意为: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释:放下; ③句意为: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怎么; ④句意为:你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乃:竟然。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A:用/凭借; B:射中/射中; C:离开/距离; D:自己/从。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徐:慢;沥:注入;自:从。句意为: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

②句中重点词有:皆:都;乃:竟然;何:为什么;句意为: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从[甲]文“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刻苦学习;而[乙]由“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尔安敢轻吾射!”看出陈尧咨射箭本领比较高超,但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对别人观看

他射箭时只微微点头大为不满。从“康肃笑而遗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据此归纳出二者性格中的相似处。

(5)结合【甲】文内容,从“无他,但手熟尔”中可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结合【乙】文内容,从“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 故答案为:(1)曾经;放下;怎么;打发;竟然; (2)B;

(3)①慢慢的用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中穿过去,而钱一点儿也没有沾湿;②别人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4)养由基与陈康肃公的箭术都很高超,但两人也都很骄傲自满;

(5)甲文: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自傲;乙文:适可而止,取得成功后应当善于休息调养,否则将前功尽弃。

【点评】(1)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事件内容及人物的描写来分析。首先看清题目要求,两个人的共同点,要从两则材料入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共同点。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文章所揭示的道理,然后再进行比较。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 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④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无他,但手熟尔。

(3)“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如何理解?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 (1)擅长,善于;看轻,自夸;轻视;打发

(2)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②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3)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4)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轻”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轻的意思。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矢”,箭;“但”,只;“颔”,点头。

(3)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根据文意可知:“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是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4)由陈尧咨一开始的自以为射箭技术高超,对轻视自己的卖油翁不满,到看到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术,在此情况下,其笑既是掩饰自己的尴尬,又是对对卖油翁的佩服。 故答案为:⑴① 擅长,善于 ;② 看轻,自夸 ;③ 轻视 ;④ 打发

⑵ ①(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②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⑶ 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

⑷ 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此类题目,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可围绕羞愧和敬佩来组强语言表述。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

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 ,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 (________) ②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________) ④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B.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C.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D.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3)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 (1)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2)A

(3)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 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4)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尝”:曾经。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岂”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难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A。即: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译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注意标志性的数词和结构的对称。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虽”:即使。“壮”:到了壮年。

(4)甲文可从熟能生巧的角度作答。乙文可从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熟能生巧或学习没有捷径,学习并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熟练地掌握技能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曾经;怎么;难道;方法、技巧 ⑵A

⑶ 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只能射中八九只,卖油翁只是微微的点头。②有些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船就害怕它。 ⑷ 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故事中,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从北方勇者学没“不学而务求其道”而“未有不溺者”的故事中,我领悟到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操练。(虚心向他人学习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是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⑶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⑷回答启示类题目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谈。 【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

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 的人。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甲辰① , 同二王参云栖②。时已二月,大雪盈尺。出赤山埠,一路琼枝玉干,披拂照耀。望江南③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庚戌④秋,与白民看雪两堤。余既归,白民独留,迟⑤雪至腊尽。是岁竟无雪,怏怏而返。世间事各有缘,固不可以意求也。

(李流芳《云栖春雪图跋》)

【乙】

甲子嘉平月⑥九日大雪,泊舟阊门⑦ , 作此图。忆往岁在西湖遇雪,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余画时目中有雪,而意中有云,观者指为云山图,不知乃画雪山耳。放笔一笑。

(李流芳《题雪山图》)

【注】①甲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②云栖:寺名。在杭州西湖西面山中,以产竹闻名。③江南:钱塘江南岸。④庚戌: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⑤迟:等待。⑥甲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嘉平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⑦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

(1)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民独留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出心裁 B.是岁竟无 竟不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 C.固不可以意求也 求之下流,固颠 根深蒂固 D.而意中有云 目似瞑,意暇甚 词不达意 (2)用“/”给【甲】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3)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

(4)【甲】【乙】两文都写到雪景,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甲】文的“琼枝玉干,披拂照耀”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点;【乙】文的“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B

(2)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3)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4)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解析】【分析】(1)A项的“独”解释为:独自/独自/独到;B项的“竟”解释为:最终;C项的“固”解释为:本来/本来/牢固。D项的“意”解释为:意念/神情/意思。故选B。 (2)翻译为:遥望江南群山,白雪皑皑,如浮云端,尤其令人喜爱。故可断句为:望江南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3)本题重点字词:“尝”,曾经;“但”,只是;“归”,回来。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琼枝玉干,披拂照耀”的意思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琼枝玉干,披拂照耀”写出了雪洁白美艳的特点。“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了“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描写方法。结合其意思“雪后两座山上与天上全是白色,不能分清哪是云,哪是雪。”写出了雪景苍茫浩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 B;

⑵ 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⑶ 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⑷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单音节实词大多是多义词,接触时一要清楚它的几种常规的解释;二是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

⑵断句的基本方法是:断句前要通读几遍,弄清楚大概写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理解先断开较大的层次,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在集中精力分析句中的虚词和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要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一般来说,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点之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断句的真正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⑶文言翻译注意先抓字眼,本句子重点词为“尝”“但”。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保证不丢分。平时训练注意自己抓住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⑷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写作艺术特色的把握。只要理解文意,要注意结合学过的写景抒情类文言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结合所学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方法。 【附参考译文】

【甲】我春夏秋一直待在西湖,但没有参观寒山寺就回来了。甲辰月,我和两位王姓的同伴一起参谒了云栖寺。出了赤山步行,一路琼枝玉干,披拂耀眼。遥望江南群山,白雪皑皑,如浮云端,尤其令人喜爱。庚戌月已是秋天,我和白民相约在两堤看雪。我已经回来了,白民独自留了下来,雪到腊月快结束了也迟迟未下。这一年最终也没有下雪,白民失望而返。人世间的事各有缘法,本来就不能强求的。

【乙】明天启四年农历十二月初九下大雪,将船停在苏州古城的西门。做此图。回忆往年在西湖遇雪的故事,雪后两座山上与天上全是白色,不能分清哪是云,哪是雪。我画画时,看到的是雪,而想象中有云。观看我的图的人都说是云山图。却不知道我画的乃是雪山图。放下笔笑一笑吧。

7.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兄弟争雁

昔①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其弟争曰:“宜燔③。”讼④于社伯⑤。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⑥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①昔:以前,昔日。②烹:烧煮。③燔(fán):烤。④讼(sòng):裁决。⑤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⑥已而:后来,不久 (1)试着翻译下面句子。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 【答案】 (1)后来再去找雁,雁已在空中飞得很远了。

(2)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解析】【分析】(1)本题中应落实“索(寻找)”的翻译。

(2)阅读文章,本文记叙了兄弟二人看见大雁,不能抓住时机射雁,却争论怎样吃雁,结果大雁飞走了。说明做事情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或告诉我们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否则一事无成。 故答案为:⑴ 后来再去找雁,雁已在空中飞得很远了。

⑵ 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本题重点字是“索(寻找)”的翻译。 ⑵解题时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把握文章的要点。解答启示类试题时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本文给人的启示: 要想成功或实现理想,就要学会把握时机。不把握时机,即使条件具备了,同样无法达到目的。 【附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对兄弟看见大雁,准备拉弓射他,说:“雁要煮着吃。”他的弟弟争说:“鹅适合煮,飞的雁应该烤。”最后长者出了主意。长者让两个人各分一半,一半煮,一半烤。结果,当兄弟两准备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走了。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间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

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①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品质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解析】【分析】⑴文言文断句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是否弄懂该句的大意,是否能根据句式、词性、语感将句子断开,考查的知识点多样,需要考生加以重视。句意是: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在艰苦环境下坚守是根本。据此断句为: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易:动词,改变。素,副词, 向来,平素 。

⑶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宜乎:当然(应该)。宜:当。众:众多。 句意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是:这样。待:对待。谓:说。至:极点。句

意是: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甲文的莲花: 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 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乙文的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故答案为:⑴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 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 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能生长一寸,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別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要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分析形象的品质。答题时应注意,把握好文言文的形象的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质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思想品质。 【附参考译文】

【乙】 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成。黄杨生长极其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这样评价黄杨木说:“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黄杨木长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闰年反缩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证过。苏轼也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但即便是这样,黄杨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换叶,所以李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知命树”,安于天命,老天不让他长高,强争也没用。李渔说,按常理,闰年闰月,树木应该多长一寸才是,现在黄杨非但不多长,反而缩短一寸,这造物主对它的安排实在太不公平了。但黄杨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样把枝叶长得很茂盛。所以李渔评价它有君子之风,说“莲是花中君子,黄杨就是树中君子”了。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堂铭》)

【乙】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 , 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往来无白丁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④凡铭多自警________

(2)用现代汉话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3)【乙】文评论甲文“自得自夸”。请简要分析【甲】文的“自得自夸”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1)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

(2)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3)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丁”属于古今异义词,“劳”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调:弹奏;金经:佛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若:如果;著迹:痕迹太过明显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3)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因此这篇文章处处都是自得自考,从前往后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

戒、警醒、醒悟”)

⑵ 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⑶ 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 (1)侵蚀、冲刷;逆流 (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3)“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

识更可靠”。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啮:侵蚀、冲刷。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是:这。杮:削下的木片。岂能:怎么能。为:被。暴:突然(急大)。

(3)文章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故答案为:⑴侵蚀、冲刷;逆流; ⑵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⑶“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卷一)

【乙】三上 欧阳修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亦笃学如此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④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 (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②【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案】 (1)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 (2)B

(3)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

(4)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什么古今异义词,如“亦笃学如此”:也是如此认

真的地学习。“笃”:认真的。再如“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酌:斟酒,这里指倒油。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选B项。都是“只,只是”之意。A项,尔:语气词,无意义/你。C项,以:凭借/相当于“而”,表修饰。D项,自己/由。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是。“颔”:点头。“噬好”:嗜好。

(4)①卖油翁的言行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不断练习、不断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卖油翁的一句“我亦无他,唯手熟耳”,看似轻松,其实包涵着大智慧。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钻研才能获得,此所谓:“业精于勤”。年青人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②要分析好“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等句。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学习惜时如金,刻苦攻读,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故答案为:⑴认真的;生气的样子;勺子;斟酒,这里指倒油 ⑵ B

⑶ ①看见他射箭十次中了九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②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特别的嗜好。

⑷ ①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②好学勤奋,利用闲余时间充实自己。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学生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学生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

(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著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①。有一乡人,醉而詈②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注释】①泰山北斗:像群山拱卫着泰山,像众星环绕着北斗星,比喻对某人的极度尊崇、敬仰。②詈(lì):辱骂,责骂。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归故里 归:________

②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 欲: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3)吕公后悔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归:回,回到;欲:想,想着,打算 (2)这就是因为发善心而做错事的一个例子啊。

(3)原因:因为心存善念而没有追究醉后辱骂他的人,从而导致这个人越发嚣张,继续为恶,最终犯了死罪。

启示:①宽容待人可能会“姑息养奸”。②行善时,要考虑后果,避免“好心办坏事”。 【解析】【分析】(1)“归故里”翻译为“回到故里”,“归”意思是“回,回到”。“ 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翻译为“我只想到保持自己的厚道”,“欲”意思是“想,想要”。

(2)“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句中“以”意思是“因为”,“者”在这里是“……的例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文中吕公因为心存善念当初没有和醉汉计较,从而导致“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所以吕公很后悔。至于启示,我们结合文章内容来谈即可。文中的吕公当初的目的是想做件好事,没想到却没有好的结果,所以告诫我们做事要考虑后果,别“以善心而行恶事”。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 归:回,回到 ;② 欲:想,想着,打算 ⑵ 这就是因为发善心而做错事的一个例子啊。

⑶ 原因:因为心存善念而没有追究醉后辱骂他的人,从而导致这个人越发嚣张,继续为

恶,最终犯了死罪。启示:①宽容待人可能会“姑息养奸”。②行善时,要考虑后果,避免“好心办坏事”。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回到故里,海内外的人都十分景仰尊重他,就像是群山拱卫着泰山。偏偏有一乡下人喝醉酒后大骂文懿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用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一年后,这个人触犯死罪入狱,文懿公才后悔说:“假使当初稍微和他计较,送去官府责问,施以小小的惩罚,可以给他很大的警戒。我只想到保持自己的厚道,反而养成他的恶行,而陷入犯罪的地步。” 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92nn46ztd55mbv23rb17u3cm9b9nu004oz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