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进一步引导,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就具有两大职能:一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价值尺度职能;二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流通手段职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货币是如何行使这两种职能的。
共同探讨:二、货币的职能 【探究活动1】价值尺度
(1)多媒体导入图片 :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什么??他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商店里各种商品的标价指的是商品的价格,这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即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它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图片表示的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探究活动2】流通手段 (1)多媒体导入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用公式表示一下这一商品交换
的过程。
?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顺利地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
引导学生回顾货币产生的知识: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公式是商品--商品。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 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即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图片中的货币起到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3)幻灯片展示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的论述: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的知识中讲过的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重视商品的质量?思考“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后进行小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者要想把商品顺利地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重视商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5
设计意图: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和重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核心和重点,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图片资料,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感受货币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职能。设计第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紧密联系前边所学商品知识,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并且使学生体会要实现由商品--货币的跳跃,生产者需要做很多,这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探究活动3】货币的其他职能
(1)幻灯片出示思考题:
下面商品交换中货币执行了哪种职能?
?台彩电标价3000元。 ?张三在市场上用10元钱买一斤肉 ?工厂财务人员向工人发工资 ④李四到银行取回1万元存款的利息 ⑤老王家藏有祖传的两块金砖 ⑥中国援助利比亚500万美元
(2)引导学生看书p7相关链接:自主学习货币的其他职能,判断以上各题货币执行了什么职能?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还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 世界货币这三种职能。
设计意图:货币的这三个职能,不是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会做选择题即可。所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教师点拨来解决。 共同探讨:三、纸币
教师设疑过渡:最初的货币是由金银充当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用什么呢?
学生纷纷回答---纸币。还可以用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演化过程,了解纸币的有关知识。
【探究活动1】纸币的产生和本质 (1)多媒体导入图片:
(一)
(二)
交子
宋代商业发达,要求有大量轻便的货币,原有的金属货币笨重不便,极大地阻碍了地区间商品交易的发展。宋真宗年间,成都16家信誉较好、实力雄厚的商号制作了一种纸券,名曰“交子”,代替金属货币进行交易。16家商号保证随时按面额兑换金属货币,这就是最初的纸币。但是,交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不能兑现的情况,引起诉讼和民众不满。1023年,宋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改由国家发行并储备大量的金属货币以备兑换,这就是最早的纸币。 6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一):?鲁智深是用什么来买酒和肉的? ?如果你是店小二,你能用眼看出那些碎银子的成色和重量吗? -----------------------------说出金属货币的缺陷
图片(二):?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 与金属货币相比,它有哪些优点?
?由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由金属货币购买商品,每次都要称重量,查成色,很不方便。?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重要原因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货币的职能。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并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正是因为这些优点,纸币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由于私人发行纸币信誉缺乏保证,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教师进一步设疑引导:你平时到食堂买饭用什么?到超市买东西,除了用现金支付外,还用什么支付?
引出信用卡(具体内容下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电子货币时代。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总结货币的发展过程: 幻灯片展示货币发展历程图示:
教师设疑过渡: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可以购买一切商品,是财富的象征,那就多发行一些人民币发给老百姓,这样不就实现国富民强了吗? 【探究活动2】纸币的发行规律 (1)多媒体导入材料:
1937—1949民国时期100法币购买力的变化: 1937年购买黄牛2头,39年能买一头猪,41年能买一袋面粉,43年能买一只鸡,45年能买鸡蛋2个,46年能买固本肥皂1/6块,47年能买煤球1个,48年能买大米3粒,49年能买大米2.45/10000000粒。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如果纸币发行少了会出现什么结果?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以及每种面额的纸币的发行数量。但国家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发行过少,会阻碍商品流通,引发通货紧缩。
7
设计意图:纸币发行规律及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刚刚接触经济生活、并且生活经验不足的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先通过展示生活案例,然后教师讲解,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这一难点知识。由于教材第八课财政知识会详细介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在此处,学生刚接触经济生活,深层次理解有难度,不用深入讲解,学生了解即可。
【探究活动3】透析社会现象——爱惜人民币 多媒体导入图片
针对图片反映的人民币在实际使用中反映的问题。社会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人民币的一些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防范意识和道德素养。认识到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六、 板书设计
商品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含义
基本属性
货币
产生 本质 职能 产生 含义 发行规律
纸币
七、巩固练习:
1、国外有人将野外小溪.瀑布.小河流水.鸟鸣等声音录下来,复制出录音带高价在城里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