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外交往频繁,受到各国仰慕,逐渐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
(2)唐时的海上航路反映了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广泛。对外交流的物品,反映了隋唐时期交往的领域全面,从交流的内容看,中国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共同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促进了唐宋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经济生活。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
时期 初唐 盛唐 晚唐 图像名称 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 敦煌23窟牛耕图 敦煌445窟牛耕图 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 牛耕法 二牛抬杠 一牛牵引 二牛抬杠 二牛抬杠 耕犁 直辕犁 直辕犁 曲辕犁 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
C [从表中“牛耕法”“耕犁”可以看出形式多样,故选C项;表中显示盛唐曲直并用,故排除A项;牛耕图不能推断西北地区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故排除B项;晚唐牛耕图不能反映推广缓慢,故排除D项。]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处徒刑一年。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判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C [唐宋两朝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3.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 )
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 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5 -
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
D [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扬一益二”“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同,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一益二”“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
4.《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
C [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政策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 3.灌溉工具
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冶金业
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三、商业的繁荣 1.表现
- 6 -
(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的发展
(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3.对外贸易
(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五、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教材拓展]
(1)史学争鸣——经济重心的形成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2)史学新论——宋代商业革命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其理由主要是: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宋代商业变革
- 7 -
2.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 朝代 魏晋南 北朝 中唐 以后 南宋 时期 表现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特征 江南得到 初步开发 南北经济总 量基本持平 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
?探究1 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史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影响。
[解读] 史料主要从种植面积、耕作特点及新作物的引进等角度阐述了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
[试答] 发展变化: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
(1)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宋代手工业中官营手工业不断缩小,民营手工业日渐扩大趋势。
(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
(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唐宋时期,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