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功能
一、建立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采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纳入学习评价的范围,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进步、发展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评价,是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在对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评价时强调学生在考核内容和方式上的选择权。同时,在评价教学活动时,提倡采用更为民主的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评价教学的实效性,以促进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1.身体健康评定
对身体形态的评定,主要从身体姿势、体型等身体外部表现,并结合体格检查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对体能的评定,一是与运动技能相关的身体素质评价,如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性等;二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评价,如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其中应该侧重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对生活习惯的评定,主要从生活规律是否健康、是否形成良好的身体保健意识与习惯等进行评价。
2.体育健康文化与运动技能的评定
对学生体育健康文化评定主要包括:对于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对于人、社会的价值和重要性;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并能运用于实践的情况;能掌握符合一定学习水平目标要求的运动技能以及运用情况。
3.学习态度的评定
体育学习态度主要指对待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其评价指标包括:能否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否全身心地投入,能否积极主动思考,为达到目标而反复练习,能否认真接受老师的指导,等等。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是新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评价主要表现在:情绪要素,即能否善于运用体育活动等手段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自我行为要素,即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学习与练习;意志要素,即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观、客观的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与练习。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主要表现在:能否对他人理解与尊重,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能否努力承担在小组学习与练习中的责任等。
二、建立主体性的体育评价方式
传统评价表现为外在性及权威性,方式的可比性和功能的控制性对学生心理构成一定的伤害。我们应该加强诊断性评价,充分研究和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及各种情况的可能性。例如,重视
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树立学习信心;淡化终结性评价,发展学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面对挫折的乐观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对终结性评价的过分重视,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信心,产生挫折感,严重的将会对体育失去兴趣。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不能仅局限于对某些技能和机能等硬指标的考查,而更应该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观察或辨别学生的整体反应,以便真正考察到生对所学技能、知识的领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向操作层面转移,对整个教学改革具有导向作用。而体育教学实施教学操作层面上的评价,能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知道怎样扬长避短,使自己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自身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改革教学评价的思路 1.开放与激励评价方式
评价不应仅局限于课内,还应与社会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因而评价需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技能、运用知识技能。在新课程中,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与提升,建立一种激励改进机制,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并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及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