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泪
流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身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主席(为便于叙述,下敬称主席),意志如钢,一生少有流泪。然而长征途中的他,却数次流泪。
1934年底湘江战役后,中央主力红军损失过半。危急关头,主席力挽狂澜,避实击虚,挥师向敌人兵力相对空虚的贵州进发。
当时的贵州,十分贫困,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穷苦人家被压榨得一干二净。他们大都衣不蔽体,骨瘦如柴,被形象地称为“干人”。
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遇到一位行乞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他们身着破衣烂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红军战士们立即围了过来。这时,主席也走了过来,见围着许多人,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收的粮食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没活路了,她只好和孙子四处乞讨。”
听到这儿,主席热泪盈眶,随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让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一并送与老婆婆。他对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也眼泪花直滚,边走边念叨:“红军,红军??”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威逼贵阳,马不停蹄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再往前,就将进入云南。只要再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出重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可是,一场意外却降临到主席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进驻盘县一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中响起了飞机的轰鸣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此时,敌机投下炸弹。贺子珍头、胸、臂膀多处负伤,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急救苏醒后,贺子珍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前线很忙,不要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留在附近的老百姓家里??”话未说完,她又昏迷了过去。
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战士们一面将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安排人急疾奔总部,通知主席。
不一会儿,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主席跳下马,快步来到贺子珍身边,弯下腰端详不省人事的妻子,流着泪,深情呼唤:“子珍、子珍??”
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主席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上爬。途中,主席不时讲些故事或笑话,给大伙儿提神解乏。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准备继续听他讲故事。
突然,主席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让大家别出声。这时,大家才听清头上有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飞来几架敌机。大家还没来得及隐蔽,敌机便呼啸着俯冲下来,扔下几颗炸弹。爆炸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主席很近的地方。警卫班长胡昌宝边大喊“主席??”,边猛扑上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时,主席刚呆的地方硝烟弥漫。大家迅即围聚拢来。胡昌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主席却安然无恙。“小胡,昌保同志??”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着身,抚摸着他的头,轻声呼唤。
许久,胡昌宝苏醒过来,问:“主席,你受伤了没有?” “没有,小胡,我很好!”
“同志们,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胡昌宝头一歪,闭上了眼睛。主席叫人取来一条毛毯,覆盖在烈士的遗体上。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救命恩人,主席不能自已,泪水扑簌簌地从他宽阔的脸颊上流了下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了迎接新的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讲台上的主席,扫视了一下自己的部下、战友。这些衣衫褴褛、憔悴不
堪,但仍目光如电、意志如钢的将士,又一次令这位红军统帅流下了热泪。他说:
“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受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是啊,“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主席的四次流泪,展现了一代伟人普通的一面,也彰显了他的人格魅力,更有力说明伟人是人,而不是神。
相关史实材料来源于《长征的故事》
宋长森 男 沿滩作协会员 九洪新民小学教师 通联:沿滩区九洪新民小学 邮编643034 邮箱:3226994897@qq.com 电话13778591719
个人简介:村小一孩子王,喜舞文弄墨,好中医、书法,惜一无建树。闲暇打打小牌,弄弄文字,有入项欣然,无入项亦欣然。行事只问过程,不求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