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等地形的等高线表示方法:(凸高为谷,凸低山脊)
①鞍部:两个山顶之间低洼的部分 ②陡崖:等高线重合或相交的地方 ③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④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5、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1:_____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_____ 米。 (2)用直尺量算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地距离是 _____米。 (3)甲山在乙山的_____ 方向。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_____高度;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高度是400~500米。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 第四节 海陆变迁 1、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的例子: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河道及森林遗迹:说明——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2、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A欧亚板块、B美洲板块、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E太平洋板块和F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③证据: a 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因为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b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因为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不断地拉伸 c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4、火山和地震: ①地球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②这些地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③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5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在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以后,世界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到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 2、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不断降低。 3、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一、①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②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是非洲,最低的大洲是欧洲 5、世界人口绝大部分住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 ①其中亚洲东部部和南部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为人口最为稠密区。 ②原因是这些地区位于气候温暖、降水丰富的平原和盆地。
6、人口稀少的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
7、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单位是人/平方千米。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_____ __÷____ __ 8、世界人口问题: ①人口过多出现的问题:给经济发展造成压力,交通拥挤,使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 ②人口过少出现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 9、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0、世界人口稠密区: ①亚洲的东部,②亚洲的南
部,③欧洲的西部,④北美洲的东部,⑤南美洲的东部。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1、根据人类的体质特征,分为三个主要人种:白色人种是人口最多的人种 ①黄色人种分布:主要在亚洲的东部,还有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②白色人种分布: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③黑色人种分布: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2、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是肤色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2、拉丁美洲地区,巴西通用西班牙语,其他多数国家为英语。西亚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语。 3、世界三大宗教:
①基督教: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②伊斯兰教: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③佛教:世界第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典型建筑为寺庙。
6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村庄的和规模较大的集镇;城市聚落分为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 非农业 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 公路分布。 4、居民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居民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寒冷地区的居民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有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的居民,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的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气候干旱、降水少的西亚、北非和我国西北地区的居民屋顶大多是平顶,而降水多的地区,如中国的江南、赤道附近地区,居民屋顶多为尖顶,有利于雨水下泄。
有些地区的居民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色。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利用黄土直立的性质建成;因纽特人的冰屋;日本的木质房屋(森林资源丰富,又多地震);热带地区的棕、山区的石板屋等。
5、世界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保护的原因) ?措施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2、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3、空气污染指数反映了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被污染的越严重。 4、天气符号的识别:P68 图4-3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等温线大致和纬线平行,南北半球的等温线较平直的是南半球,原因海洋面积广阔 ②世界气温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影响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是纬度。
③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不同、相同)
a夏季气温,陆地高,海洋低;b 冬季气温,陆地低,海洋高。
④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____℃。 4、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
5、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7
6、 ①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世界“雨极”是乞拉朋齐,其降水类型属于地形雨。 7、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中纬度(相当于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降水多,大陆的西岸降水少。 ④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8、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
季节:北半球的夏季是6、7、8月,南半球的夏季是12、1、2月。它们的季节相反。 2、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①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②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强,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就越弱。
③夏季气温高的原因:因为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多。 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因为冬季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地面得到的热量少。 ④当太阳直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大,太阳高度变小。 3、人类活动与气候
①全球的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排放到空气中的__________等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 ②“氟氯化合物”,破坏臭氧层,使地面紫外线辐射加强,危害人体健康。 ③热岛效应:指的是在城市,__________的气温比__________高。 4、地球自转与公转:
地球的运动 围绕什方向 么转 地球的自转 地轴 地球的公转 太阳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更替 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自西向东 一天 自西向东 一年
公转时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 5、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①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③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都在赤道上,此时昼夜等长: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