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6 20:33:2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渗出的过程:

1.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 ①细动脉短暂收缩

②细动脉扩张、血流加速

③血管进一步扩张、血流速度减慢 2、液体渗出 液体渗出的机制

(1)血管通透性的升高:①内皮收缩②内皮细胞损伤③穿胞作用增强 ④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2)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及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渗出物(液):因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 漏出液:因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液体渗出的意义:

①稀释毒素,减轻毒性作用②渗出物中抗体、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③渗出物中含纤维素,纤维素网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有利于白细胞的吞噬。炎症后期纤维素网可成为修复的支架

不利影响:①液体过多,压迫器官,影响功能②纤维素渗出过多→机化、粘连。 白细胞渗出及其作用 (三)白细胞渗出:

炎症(性)细胞:炎细胞浸润:最重要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吞噬作用是炎症防御反应的中心环节 白细胞的游出过程

①白细胞边集和滚动、附壁②白细胞黏着 ③白细胞游出

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黏着是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和白细胞表面的粘附 分子(整合素)介导的

(四)趋化作用: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称为趋化作用,这些化学刺激物就叫趋化因子

(3)增生: ①炎症局部组织;②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③数量增加

第三节、炎症的类型

1、炎症的临床类型

(1)、四种类型:超急性炎症、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二、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可分为:①变质性炎②渗出性炎③增生性炎

①变质性炎:病变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增生较轻的炎症.如急性重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乙型脑炎,是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变化,影响到脏器的功能 2、急性渗出性炎症的类型

渗出性炎根据渗出物的成份划分: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1)、浆液性炎症

概念:以浆液渗出为主,含3%-5%的血浆蛋白质,白蛋白为主,混有少量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常见的有炎性水肿、水疱、积液 卡他等类型

好发:浆膜、粘膜、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等处(喉头水肿)

结局:浆液性炎一般较轻,渗出的浆液可由血管或淋巴管吸收,局部轻微的上皮组织损伤也易修复,不留痕迹

11

(2)、纤维素性炎:

概念: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 好发:于粘膜、浆膜和肺脏。

病变特点:假膜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 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如咽白喉的假膜牢固附着于粘膜面不易脱落; 而气管白喉的假膜较薄而浅在、易脱落→窒息、危及生命。绒毛心---发生在 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随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被牵拉成绒毛状。

(3)、化脓性炎 :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

主要类型: (1)表面化脓和积脓

浆膜或黏膜的化脓性炎症 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 脓液在浆膜腔或胆囊、输卵管内积聚→积脓 (2)蜂窝织炎

疏松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下、粘膜下、肌肉间、阑尾

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链球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降解疏松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分泌链激酶降解纤维素,因此细菌易于通过组织间隙和淋巴管扩散,表现为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3)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特征:组织发生溶解坏死,、脓腔形成

由金色葡萄球菌→→产生毒素、血浆凝固酶→→组织坏死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释出酶液化坏死组织、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炎症病变较局限,形成脓腔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和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

痈:多个疖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相互勾通的脓肿 溃疡:皮肤黏膜的脓肿向表面破溃而形成的组织缺损

窦道:深部的脓肿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形成有一个排脓的盲端通道

瘘管:深部脓肿的一端向体表或体腔穿破, 另一端向自然管道穿破或在两个有腔官之间形成贯通两侧的通道

脓肿与蜂窝组织炎的异同点

原因 范围 特点 愈后 脓肿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局限性,常在局部组织 破坏组织,形成脓腔 痊愈后易形成瘢痕 蜂窝组织炎 常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常见于皮肤、肌肉、阑尾 弥散性,易扩散 痊愈后不留瘢痕 相同点 均为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 (2)、出血性炎症——炎症时由于血管的损害特别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12

三、慢性炎症

1. 一般性炎症:?炎症息肉 ?炎症假瘤 2.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概念:在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肉芽肿可分为异物肉芽肿和感染性肉芽肿,其主要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第四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1、炎症的局部表现:以体表炎症时最为明显,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2、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炎症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临床指征

细菌---中性粒细胞增加 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病毒--淋巴细胞增加

第五节、炎症的结局

3、急性炎症的结局

?1.痊愈 ??2.迁延不愈为慢性炎症 ?3.蔓延播散 ①局部蔓延②淋巴管播散③血道播散 ?(1)菌血症:是指细菌由局部病灶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进入血流,血中有细菌但未大量繁殖,不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但在血液中可检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

(2)毒血症:是指细菌产生的毒素或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寒战、发烧等)或休克,称为毒血症

(3)败血症:是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大量繁殖,而且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并常有皮肤粘膜出血点,称为败血症

(4)脓毒败血症:是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是指化脓菌入血后不仅大量繁殖,而且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其除有败血症表现,还在器官、组织形成多发脓肿

第十章 肿瘤

一、肿瘤

1、第一节、肿瘤的概念、形态

(1)、肿瘤:机体局部组织的正常细胞受到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性增生 非肿瘤性增生 增生 单克隆性 多克隆性 分化程度 失去分化成熟能力 分化成熟 与机体协调性 相对自主性 具有自限性 病因去除 持续生长 停止生长 形态结构、功能 异常 正常 对机体影响 有害 有利

13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1、形状:形状多种多样,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密切相关。有息肉状、乳头状、蕈伞状、菜花状、结节状、分叶状、囊状、溃疡状等

2、颜色:与起源组织相似. 因含血量的多寡、有无出血、色素、变性、坏死呈现不同的颜色 3、质地:与肿瘤的种类、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2)、组织结构:①肿瘤实质:由肿瘤细胞构成,是肿瘤的特异性成分,决定肿瘤的组织来源、良恶性、分化程度,生物学特点及其特性

②肿瘤间质:一般由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淋巴管组成,对肿瘤实质起着支持和营养作用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特异性

2、肿瘤的异型性

(1)、肿瘤的异型性:指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称为肿瘤的异型性,其中,肿瘤的异型性越大,表示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其恶性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或恶性程度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肿瘤异型性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

(2)分化:肿瘤细胞和组织与其起源的成熟细胞和组织的相似程度

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表现为: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 等方面)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①良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小,表现为瘤细胞的分布和排列不太规则②恶性肿瘤细胞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和极性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1)瘤细胞的多形性:细胞形态、大小不一致,通常较大,可出现瘤巨细胞

(2)瘤细胞核的多形性:核体积增大,核浆比增大(正常1:4~6,恶性1:1),畸形怪状,核深染,核膜厚,核仁大数目增多,病理性核分裂像,如多极性核分裂、不对称性核分裂、顿挫型核分裂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①良性肿瘤的命名通常是在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瘤”

②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命名通常是在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癌”

③由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脉管、脂肪、肌肉、骨,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④特殊命名:“母细胞瘤”、 “恶性”、“白血病”、“瘤”结尾的恶性肿瘤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能力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点,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3、生长方式:

A、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典型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犯周围正常组织,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推开或挤压周围组织,常呈结节状,周围可形成完整的纤维性包膜,与周围界限分界清楚,活动度良好,手术易完整切除,不易复发,对器官影响主要是压迫和阻塞

14

B、外生性生长,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生长方式,发生在体表、体腔和自然管道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息肉状,或菜花状,称为外生性生长,良、恶性肿瘤均有此种生长方式,但恶性肿瘤在向表面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常常向组织深部浸润,引起生长迅速,血液供应不足,表面常形成凹凸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C、浸润性生长,是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迅速,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血管或神经束衣,并浸润破坏周围组织,一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紧密连接、分界不清

二、肿瘤的扩散

扩 散: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

(一)直接蔓延:是指随着恶性肿瘤的不断长大,肿瘤细胞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连续不断地浸润生长,侵入并破坏邻近周围正常组织或器官,称为直接蔓延

(二)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转移途径:

A、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内转移癌,首先出现在左边缘窦,特点为淋巴结肿大、灰白,质地硬,晚期融合)

B、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其过程是从细静脉或毛细血管或胸导管入血,顺血流运行,并穿过血管壁在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血道转移最常见的是肺 ,其次是肝、骨,因此,肺、肝、骨的影像学检查,对了解恶性肿瘤是否发生血道转移十分必要。(在远处器官形成同一类型肿瘤可作为血道转移的可靠依据),转移瘤的特点是边界清楚,大小较一致,多个散在分布,且多位于器官表面

C、种植性转移:指发生于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蔓延至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内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转移瘤(胃癌--Krukenberg瘤)

5、癌于肉瘤的区别(详见138页):A、癌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经淋巴道转移 B、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血道转移

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肿瘤的分级:Ⅰ级:高分化,异型性小,低度恶性 Ⅱ级:中分化,异型性较大,中度恶性 Ⅲ级:低分化,异型性大,高度恶性

恶性肿瘤分期:根据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临近器官,有否局部和远处转移及有无血源性转移 ,国际上采用TNM分期系统

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A、局部压迫和阻塞:是良性肿瘤对机体最主要影响 B、继发性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C、激素增多症状

恶性肿瘤:A、继发性改变:出血、穿孔、感染及病理性骨折 B、疼痛:肿瘤可压迫、侵润局部神经而引起顽固性疼痛

C、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常表现为疲乏无力,极度消瘦,严重贫血和全身衰竭

15

搜索更多关于: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的文档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ap4t5ldxb7s7tu43p391qw0b8cvba00t53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