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6 3:21: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状态,常致患者死亡,称为恶质病(恶病质通常见于艾滋病、恶性肿瘤、结核病、严重营养不良,肌萎缩等)

D、异位内分泌综合征:非内分泌腺发生的恶性肿瘤产生的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引起的内

分泌症状、神经肌肉以及骨关节和血液等方面的症状或异常,如:ACTH、PTH、TSH E、副肿瘤综合征:是指肿瘤的代谢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等原因间接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关节、肾脏、皮肤等系统的异常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7、良恶性肿瘤区别 分化程度 核分裂象 生长速度 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起源组织形态相似 无或少见,无病理性核分裂象 缓慢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常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活动性较好 继发性改变 转移 复发 对机体的影响 较少见坏死和出血 不转移 手术一般不复发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 恶性肿瘤 分化差,异型性大,与起源组织形态差异大 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较快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活动性较差 常有出血、坏死、感染、溃疡形成等 常有转移 手术后易复发 严重,除压迫阻塞外,常破坏原发和转移部位组织引起出血、坏死、感染、恶病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记忆口诀:分化不好生长快,侵润转移加破坏,常有继发和复发,恶性肿瘤就是它。

第九节、癌前疾病或病变、异型增生及原位癌

癌前病变:是指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潜能的某些疾病或病变,称为癌前病变

几种常见的癌前疾病:①粘膜白斑②慢性子宫颈糜烂③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病④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⑥慢性溃疡⑦肝硬化

二、异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1、异型性增生(非典型增生):是指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主要以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异常为特征的增生性病变,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被覆的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

细胞形态异常包括:细胞核增大、不规则、染色质过多,核仁明显,细胞核和细胞质比值增大、核分裂象增多、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

根据其异型性程度和(或)累及范围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①轻度:累及上皮层下部的1/3 ②中度:累及上皮层下部的2/3

③重度:累及上皮层下部的2/3以上,尚末达到全层

2、原位癌:是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常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有时也称为上皮内癌,常见于鳞状上皮或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如子宫颈、

16

食管、皮肤及膀胱等处,也可见于发生鳞状化生的黏膜表面,如鳞化的支气管黏膜乳腺导管上皮发生癌变而未侵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者,称为导管原位癌或导管内癌

意义: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因而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性癌,从而提高癌瘤的治愈率

第十节、肿瘤常见的类型

1、良性上皮组织肿瘤:

(1)、乳头状瘤:常见于皮肤、膀胱等

①肉眼观:肿瘤向体表或腔面呈外生性生长,形成乳头状、指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根部可有蒂与正常组织相连

②镜下观:乳头的轴心由小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等间质成分构成 (2)、腺瘤,由腺体、导管或分泌上皮的良性肿瘤。

2、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上皮组织恶性肿瘤的特点: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发生在皮肤、粘膜表面的癌,①肉眼观:常呈息肉状、蕈伞状或菜花状,表面常有坏死及溃疡形成②发生在器官内的常为不规则的结节状,呈树根状或蟹足向周围组织浸润,质地较硬,切面常为灰白色

②镜下,癌细胞可呈腺状,巢状(癌巢)或条索状排列,与间质分界清楚,早期一般多经淋巴道转移,晚期发生血道转移 常见类型:

(1)鳞状细胞癌

肉眼:质硬、灰白、干燥,呈菜花状、蕈伞状、息肉状、坏死、溃疡形

镜下: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巢状结构,并向深层浸润,形成不规则或条索状癌巢,在癌巢中心有层状红染的角化物质,称为角化珠以及可见细胞间桥

(2)、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面部,①肉眼观:常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或呈小结状突起②镜下观:癌巢由深染的基底细胞样癌细胞构成,基底细胞生长缓慢,主要为局部浸润,几乎不发生转移,以手术切除为主,对放疗敏感

(3)、移行细胞癌,好发于膀胱三角。 (4)、腺癌、

3、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1)、脂肪瘤,常见于背、肩、颈、四肢。

(2)、血管瘤(脉管瘤),无包膜,呈侵润性生长。 (3)、平滑肌瘤,最多见于子宫,其次是胃肠道。 (4)、骨瘤,好发于头面骨和颌骨,也可累及四肢。 (5)、软骨瘤。

4、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间叶组织恶性肿瘤的特点:①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肉瘤,较癌少见,好发于青少年

②大体:体积常较大,切面多呈灰红色、细腻、湿润似鱼肉状,易发生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改变③镜下:肉瘤细胞大多不成巢,弥漫排列,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的结缔组织少,但血管常较丰富 先由血道转移 常见类型:

(1)、纤维肉瘤(2)、脂肪肉瘤

17

(3)、横纹肌肉瘤,见于10岁以下婴幼儿和儿童,好发部位是鼻腔、眼眶、泌尿生殖道等腔道器官 (4)、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及胃肠道,易经血道转移

(5)、骨肉瘤,骨最常见于的恶性肿瘤,常见于青少年,病理性骨折是诊断骨肉瘤的主要依据 5、区分单纯癌、硬癌、髓样癌

单纯癌:癌组织与间质比例大致相当。 硬 癌:以间质为主,癌组织少。 髓样癌:以癌组织为主,间质少。

6、癌与肉瘤的区别

组织来源 发 病 率 大体特点 组织学特征 癌 上皮组织 较高,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 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 癌细胞成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纤维组织增生 见于癌巢周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多经淋巴道转移 肉瘤 间叶组织 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 质软、细腻、灰红、湿润、鱼肉状 瘤细胞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多经血道转移 网状纤维 转 移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1、动脉粥样硬化(AS):是指由于血浆脂蛋白在动脉内膜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斑块或粥样斑块,导致病变动脉壁增厚、变硬,官腔狭窄,弹性减弱,并可导致缺血、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一种动脉硬化性疾病

(1)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以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灶状纤维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为特征,致使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组织、器官的缺血性病变

(2)病因:?可控性因素:a,高脂血症 b,高血压 c,吸烟 d,继发性高脂血症疾病

e,其他因素,如饮食、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心理负担重,压力大等。 ?不可控因素:A,遗传 B,年龄 C,性别

2、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①脂源性学说②炎症学说③损伤应答学说④平滑肌致突变学说 发病机制

(1)①血脂升高等危险因素导致内皮损伤和通透性上升②血中脂质进入内膜并被氧化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OX-LDL等因子的影响下,血中单核细胞进入内膜,摄取OX-LDL形成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18

(2)动脉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在单核细胞等释放的生长因子作用下增生,并向内膜迁移,吞噬脂质形成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OX-LDL有细胞毒作用,使泡沫细胞坏死崩解与局部载脂蛋白和分解脂质产物共同构成粥样物,从而出现粥样斑块

二、基本病理变化

基本病理变化:

1、脂纹: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病变,属可逆性病变

肉眼观:动脉内膜面出现淡黄色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黄色条纹,平坦或稍隆起于内膜表面 镜下观:大量泡沫细胞、脂质等堆积成团集于病灶内膜下

泡沫细胞的来源:①血中的单核细胞;②中膜迁入内膜的平滑肌细胞;二者吞噬脂质就形成了泡沫细胞 。 2、纤维斑块:脂纹脂斑进一步发展就演变成纤维斑块

肉眼观:内膜表面灰黄至瓷白色不规则隆起的斑块,如滴蜡状,可融合

镜下观:病灶处内膜明显增厚并向管腔内隆起,病灶表层为纤维帽,厚薄不一,纤维帽下可见数量不等的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细胞外脂质及炎症细胞

3、粥样斑块:亦称粥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变

肉眼观:动脉内膜表面隆起的灰白或灰黄色斑块,切面可见纤维帽下方有黄色粥糜样物质

镜下观: 表层:纤维帽玻璃样变,深层:无定形的坏死崩解物质、胆固醇结晶,底部、边缘:肉芽组织、泡沫细胞、炎细胞,中膜受压变薄,萎缩,弹力纤维破坏 4、继发性改变 继发性改变 斑块内出血 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 钙化 动脉瘤形成 成因 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破裂/斑块破裂致血液灌入 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 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暴露内皮下胶原 钙盐沉积于坏死物中 中膜萎缩,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发生病理性膨出 后果 动脉管腔阻塞程度加重 形成胆固醇性栓子 阻塞血管管腔 动脉壁变硬、变脆 破裂造成大出血 (四)主要动脉的粥样硬化

①主动脉粥样硬化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③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④肾动脉粥样硬化⑤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最多,其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 病变特点:粥样斑块多位于心壁侧,呈新月形,使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分级:Ⅰ级,≤25%;Ⅱ级,26%-50%;Ⅲ级,51%-75%;Ⅳ级>76%

(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1、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CH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和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指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因大部分的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因此习惯上将冠心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斑块所致管腔狭窄,加之继发复合性病变和冠状动脉痉挛,灌注血量下降,心肌供氧明显减少②心肌耗氧量剧增:血压骤升、情绪激动、体力劳累、心动过速,导致心肌负荷增加,冠状动脉相对供血不足

19

3、(CHD)临床表现:①无症状性冠心病②心绞痛③心肌梗死④缺血性心肌病⑤冠状动脉性猝死 (1)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症状:患者出现胸骨后阵发性、压榨性疼痛或窒息样感觉,可放射至心前区或左上肢尺侧面,症状往往持续数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心绞痛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耗氧量骤然增加引起

分型:①稳定型:重体力劳动时加重②不稳定型:进行性加重,负荷或休息时均可发病 ③变异型:无诱因发作,痉挛为主 (2)心肌梗死

1、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的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

2、临床上常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服用硝酸甘油或休息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3、类型:

(1)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指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侧1/3的心肌。常表现为多发性、小灶性坏死 常有休克、心动过速、不适当的体力活动等作为发病诱因

(2)透壁性心肌梗死:病变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并累及心室壁全层,最常见部位是左前降支供血区(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及前内乳头肌),其次是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并可累及窦房结),再次为左旋支供血区(左室侧壁、膈面及左房,并可累及房室结) 病理变化--贫血性梗死

6小时--梗死灶呈苍白色,8-9小时--土黄色;心肌纤维早期凝固性坏死、胞浆红染或不规则粗颗粒状,间质水肿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4天--梗死灶外围出现充血出血带,少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7天-2周--肉芽组织,呈红色

(3)心肌梗死的部位与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对应关系 发生病变的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旋支 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 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 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大部分 左心室侧壁 病变 心肌收缩力下降 急性透壁性心肌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于梗死后1周内 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累及传导系统,引起紊乱 诱发急性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 常见于心肌梗死愈合期,多发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 后果 左心衰竭 梗死灶溶解破裂,血液涌入心包腔造成急性心包压塞而死亡 二尖瓣缺血坏死,左心衰竭 严重心脏急停、猝死 严重可致死 可引起继发附壁血栓、心率失常,左心衰竭 (4)并发症 病证 心力衰竭 心破裂 心源性休克或心功能不全 心律失常 急性心包炎 室壁瘤

20

搜索更多关于: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的文档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ap4t5ldxb7s7tu43p391qw0b8cvba00t53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