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艺术教育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其独特的功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就必须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教育承担着培养构建与创造和谐社会人才的重任,有责任为此做出自身的贡献,其中艺术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促进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程度的提升。
一、促进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目前我们大力提倡并实施的素质教育,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一直都在进行着深入的探讨,教育实践工作者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这个问题上,也多少出现了过分注重学生理智发展而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倾向,即把个体的发展理解为就是理智的成熟,显然这是不够全面的。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许多人认为,全面发展的内涵中应该包含着理性与感性或理智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内容。因为,人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理智成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长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方面的发展,就难有人的全面的发展。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所创造的两种真正强有力的认识自然和认识自身的手段,艺术主要地是这样的一个领域:任何科学在那里都不能代替凭借艺术所取得的东西,这便是人的内心世界、从人们的关系中产生的人的思想和感情的世界。因此,即便是作为一种认识形式,艺术也不仅仅是科学的一种补充。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朵并蒂莲,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敌对的领域,它们为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样一个相同的目标,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进行着优势互补。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经历和谆谆告诫无不启迪我们,科学与艺术的碰撞点往往便是创造性奇迹出现的地方。但令人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