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育才中学2020届高中毕业班四月份教学质量监测卷
理科综合化学部分
说明: 1.全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l 35.5 K 39 Ti 48 Fe 56 I 127 Ag-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香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体积分数)为95% 【答案】D
8.与氢硫酸反应有沉淀生成的电解质是
A.硫酸铜 B.氢氧化钠 C.硫酸亚铁 D.二氧化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 CuSO4是盐,属于电解质,加入氢硫酸,会发生反应:CuSO4+H2S=CuS↓+H2SO4,产生黑色
沉淀,正确。B.氢氧化钠 是碱,属于电解质,与氢硫酸发生反应:2NaOH++H2S=Na2S+2H2O,产生的Na2S是可溶性的物质,没有沉淀产生,错误。C.硫酸亚铁是盐,属于电解质,由于酸性:硫酸>氢硫酸,属于二者不能发生反应,无沉淀产生,错误。D.二氧化硫与硫化氢会发生反应:SO2+2H2S=3S↓+2H2O,产生沉淀,但是SO2是非电解质,不符合题意,错误。
9.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若光解0.02 mol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生成H2的质量为0.02g
B.可生成氢的原子数为2.408×10个 C.可生成H2的体积为0.224L(标准情况)
D.生成H2的量理论上等于0.04mol Na与水反应产生H2的量 【答案】D
23
10.制备(NH)Fe(SO)·6HO的实验中,需对过滤出产品的母液(pH<1)进行处理。室温下,分别
4
2
4
2
2
取母液并向其中加入指定物质,反应后的溶液中主要存在的一组离子正确的是 A.通入过量Cl2:Fe、H、NH4、Cl、SO4 B.加入少量NaClO溶液:NH4、Fe、H、SO4、ClO C.加入过量NaOH溶液:Na、Fe、NH4、SO4、OH
D.加入过量NaClO和NaOH的混合溶液:Na、SO4、Cl、ClO、OH 【答案】D
+
2–
–
–
–
+
2+
+
2–
–
+
2+
+
2–
–
2+
+
+
–
2–
11.工业上将NaCO和NaS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可制取NaSO,同时放出CO。
2
3
2
2
223
2
在该反应中
A.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每生成1molNa2S2O3,转移4mol电子
D.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mSO2就会放出2.5mCO2 【答案】A
33
12.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但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答案】A
13.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
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W>Z>Y>X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 C.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
D. 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 【答案】A
【解析】在短周期元素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则W是15号的P元素,根据元素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确定:X是N元素,Y是O元素;Z是Si元素。A.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不同周期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因此这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Z>W>X > Y,错误。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X>W>Z,所以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正确。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最简单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Y>X>W>Z,所以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Y>X>W>Z,正确。D.除非金属性很强的F、O元素外,一般情况下,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正确。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11题,共129分。
26.(14分)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
“2Fe+2I
3+
-
2Fe+I2”反应中Fe和Fe的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2+3+2+
(1)待实验I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II,目的是使实验I的反应达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