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规范训练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江苏扬州、泰州、南通、淮安、宿迁、徐州六市调研)下图为“当今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对图中箭头①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 B.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减少 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知,箭头①说明了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的过程。究其原因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近地面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并把热量保留在大气中,使气温不断增高。
答案:C
2.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 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
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说明了大气成分及其比例变化,会导致大气温度的改变,反映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答案:D
(2018·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联考)读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甲图)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3.甲图中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不合理的措施是( )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B.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C.采取措施保持③自然要素的稳定 D.强化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
解析:保护图中①斜坡可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也可以修筑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同时应强化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③要素是大气要素,即降水和蒸发,均与①处土壤侵蚀无关,因此C措施不合理,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C
4.下列叙述属于乙图中A环节的是( ) 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 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 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 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解析: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乙图中的A环节,反映的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高温多雨的环境中,有机质被分解的快,最后形成的土壤,是一种黏性的低产土壤,C对,A环节反映的是土壤形成的气候条件,不是气候特征,A错。植被破坏与气候无关,B错,A环节不能表现出河水数量多少、流量大小,D错。
答案:C
5.甲、乙两图都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甲、乙两图都反映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答案:A
(2018·湖北汉阳一中高三模拟)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122°33′47″E,45°45′01″N)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 )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栗钙土的上层往往富集氧化铁,而铁元素的富集能力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说明栗钙土形成的条件为高温状态,又由材料可知栗钙土分布在背风坡,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因此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高温少雨,B项正确。
答案:B
7.当地越靠近冲击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 ) 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 B.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 C.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
解析:冲积扇是由于河流冲积而形成的沉积地貌。由出山口到冲积扇的前缘,流速逐渐减缓,携带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减小,因此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故C项正确。
答案:C
(2018·河南百校联盟质检)土壤呼吸年通量是指一年中垂直地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