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宝钗牵涉黛玉之因
1.在滴翠亭之前,就已经要到潇湘馆找黛玉——心理的惯性作用,面临迫切需要时,也很自然地联想到林黛玉
2.脱身之计的配合对象——林黛玉适合作为宝钗的共戏者 考察其他人物: 宝玉——男女有别,不合适
迎春——二木头,懦小姐,会受欺侮,不宜让她被黑锅 惜春——孤僻、冷漠,不容易有嬉戏的表现 探春——庶出敏感
李纨——端肃,槁木死灰
其他丫鬟,更不宜陷她们于灾祸中。 唯有林黛玉,身份、才华、情谊相当。
后文描写中,林黛玉丝毫未受此事的影响,得到了很好的平息。
小红与坠儿的担心:“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漏了风声,怎么样呢?”——第27回更多的是恐惧心理,而非怨恨。
宝玉不识自己房中的小红——小红身份低下,绝不可能做出任何对林黛玉有害的事。 ——林毫发无伤,既然无祸,嫁祸之说如何成立? -1 重建宝钗嫁祸论
1.嫁祸:薛宝钗的道德疤痕 27回 薛宝钗扑彩蝶,听到小红与坠儿关于私情传手帕的言论,“他素日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2.何其芳:似乎并不能确定她有意嫁祸黛玉。
张爱玲:批语盛赞宝钗机变贞节,但是此处她实在有嫁祸黛玉的嫌疑,为黛玉结怨。
欧:放在全书的情节链中,张的论断没有说服力
千云《关于薛宝钗的典型分析问题》:“原作写得很明白:当宝钗看到宝玉去了潇湘馆的时候,她除了避嫌而外,丝毫没什么嫉妒之心。至于扑蝶那一节,更是一段很美的抒情文字,是用以表现薛宝钗的乐趣的。以后,薛宝钗也只是为了避嫌,才来了个‘金蝉脱壳’之计。”
薛有意识地嫁祸于人,在整个作品里没有思想上和感情上的线索可寻薛当时在一个活泼、开朗的状态,如果突然要嫁祸于人,显得十分突兀。薛在扑蝶前欲往潇湘馆,避嫌时涉及黛玉也符合人物心理逻辑。 4-3 贾府的免罪牌——林黛玉 1、其他与林黛玉相关的嫁祸情节
第四十六回 邢夫人为贾赦讨取鸳鸯来与王夫人商议。王熙凤为了避开邢夫人的莽撞出丑,命平儿去别处逛,免其卷入事件。平儿遇到鸳鸯等人,与鸳鸯的嫂嫂有争辩。鸳鸯嫂回来向邢夫人告状。王熙凤为了帮平儿脱嫌,双簧戏。 凤姐:“快打了他来。”
丰儿:“林姑娘打发了人下请字请了三四次,他才去了。林姑娘说:‘告诉你奶奶,我烦他有事呢。’”
凤姐听了才作罢:“天天烦他,有些什么事!”
——假造平儿被林姑娘请去的事实,使她避开邢夫人的指责。林黛玉作为挡箭牌,为人开脱
2、林黛玉是公认的宝二奶奶第二十五回婚礼礼俗,喝茶 凤姐:“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在王的心目中,林黛玉是宝二奶奶的不二人选,有贾母的心意作为后盾。其他人等也皆为贾母是瞻。 脂批: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 ——王熙凤并非嫁祸林黛玉,而是借助她的尊贵地位发挥缓冲作用
3、 凤姐对林黛玉的体贴入微
第51回,凤姐建议在大观园中置厨房,
“小姑娘们冷风朔气的,别人还可,第一林妹妹如何禁得住?就连宝兄弟也禁不住,何况众位姑娘。” 林妹妹摆在第一位 4、 第58回
黛玉房中的藕官,烧纸钱以祭菂官,不巧被素日不和的婆子撞见,因此状告曾峰欲问罪。
宝玉拔刀相助,婆子自认看错了。
婆子道:“我已经回了,叫我来带他,我怎好不回去的。也罢,就说我已经叫到了他,林姑娘叫了去了。”事情便不了了之。 ——不是好欺负的孤女,而是贾府的宠儿 4-4 林黛玉的双重身份
1.孤儿与宠儿的身份,能避开贾府的内部纠纷,化解一些人际是非。 2.伦常尊卑:
林之孝家的:凡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情谊也伤他不的。这才是受过调教的公子行事。——第六十三回 Eg.傻大姐——粗活的下人
他纵有失礼之处,见贾母喜欢他,众人也就不去苛责。这丫头也得了这个力,若贾母不唤他时,便入园内来顽耍。——第七十三回 傻大姐尚且如此,何况黛玉。
孤儿身份:林黛玉孤身寄居贾府,而且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本性懒与人共,原不愿多语,天性喜散不喜聚。——孤绝,与他人交往少,人际关系较简单。 不是凄苦,而是与宠儿身份相结合,更有效地避开贾府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孤绝——不与人搅和
王熙凤:林黛玉拥有处理现实世务的能力,却因为与薛宝钗“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
核心——宠儿——护身符——不可侵犯的豁免权 边缘——孤儿——离心力——无法扩散的中断性 ——林黛玉的双重免疫力
脂批:滴翠亭扑蝶都是正面批语:明写薛宝钗非拘拘然一迂女夫子。4-5 再论金钏儿之死——宝钗的立场 回到薛宝钗所处的时代环境
一般认为薛宝钗知道金钏为何而死——冷漠无情 1. 薛宝钗全然不知金钏投井的原因:
就连与金钏同属一个阶级的婆子也此一无所知,“这是从那里说起!金钏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前儿不知道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第35回
金钏投井,无人知道,薛宝钗平素远离是非,更不得而知 2. 金钏与王夫人的关系非比寻常,贴身伺候
薛宝钗来则是为了安抚王夫人,不可能是断案问罪“怎么好好地投井了?这也奇了。”
“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宝钗见此光景,察言观色,早知觉了八分。”——第35回
——宝钗对此事有所了解是在事情结束之后,不能把之前所做的视作文过饰非 王夫人的解释:金钏把东西弄坏,王夫人一气撵了出去,还要叫回来。
宝钗的回应也是根据王夫人的解释 4-6 再论金钏儿之死——宝钗的推论
1. 宝钗从一般人性着眼:“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第32回
合理的质疑,不可能是赌气——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用意外来解释事故 2. 非意外事故的可能性
纵然有这样大气(非意外),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脂砚斋:善劝人,大见解。惜乎不知其情,虽精金美玉之言,不中奈何!(赞美宝钗)
情:情实 宝钗不知事情真相
3. “也不为可惜”——基于糊涂人的前提
王夫人:情同母女 感受到王夫人的悲痛 以安慰王夫人为主要目的,实际可做的便是“多赏几两银子”
薛宝钗的所行合乎当时的常理,并捐舍自己新做的衣裳给金钏装裹。 薛宝钗:一方面尽力劝慰生者,一方面提供衣裳给死者 4. “不忌讳”,有儒家的生命伦理哲学作为支撑 4-7 尤、柳事件
宝钗的生命价值观,与一般人不同 不忌讳死亡,而看重生者 尤三姐刚烈,自刎而死
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样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第67回
被视作作者对宝钗的贬斥。薛蟠与薛宝钗对比?
1. 薛蟠与柳湘莲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所以对此事反应强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