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其他条件不变,将X的物质的量改为10mol,则可得4molZ 【答案】B
【解析】A. 反应过程中气体质量和容积均不变,则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A错误;B. 转化率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则反应在5.5min时,v正(X)=v逆(Z),B正确;C. 6min时消耗X是4mol×0.7=2.8mol,则根据方程式可知消耗Y是1.4mol,容器中剩余0.6molY,C错误;D. 其他条件不变,将X的物质的量改为10mol,也不可能可得4molZ,因为是可逆反应,D错误,答案选B。 17. 下列物质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
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 B. 碱性:NaOH>KOH C. 非金属性:Si>P D. 酸性:H2CO3>HNO3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判断。
详解:A. 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O>S,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A正确; B. 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Na<K,则碱性NaOH<KOH,B错误; C. 同周期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非金属性Si<P,C错误;
D. 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C<N,则酸性H2CO3<HNO3,D错误。 答案选A。
18. 短周期金属元素A~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物的化学式及其碱性:COH>D(OH)2>E(OH)3 B. 金属性:A>C C. 原子半径:C<D<E D. 最外层电子数:A>B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首先判断出元素名称,然后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判断。 详解:由金属元素在短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为Li、B为Be、C为Na、D为Mg、E为Al。则
A.C、D、E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NaOH、Mg(OH)2、Al(OH)3,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故碱性:NaOH>Mg(OH)2>Al(OH)3,A正确; B.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金属性增强,故金属性A<C,B错误;
C.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C>D>E,C错误; D.同周期自左而右,最外层电子数增大,故最外层电子数:A<B,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注意对元素周期表的整体把握,熟练掌握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
递变规律,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题目难度不大。
第Ⅱ卷【46分】
二、非选择题
19. 在一定温度下,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NO2和N2O4之间发生反应: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如图所示.
(1)曲线______(填“X”或“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若降低温度,则v(正)________, v(逆)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或“不变”)。 (3)若上述反应在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同时进行,分别测得:
甲中v(NO2)=0.3mol/(L?s),乙中v(N2O4)=6mol/(L?min),则 _______ 中反应更快。 (4)在0到3min中内N2O4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填标号)______________ ; A.v(NO2)=2v(N2O4) B.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C.X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D.容器内气体原子总数不再发生变化
E.相同时间内消耗n mol的Y的同时生成2n mol的X F.相同时间内消耗n mol的Y的同时消耗2n mol的X
【答案】 (1). X (2). 减慢 (3). 减慢 (4). 甲 (5). 0.05mol/(L?min) (6). BCF 【解析】试题分析:(1)由方程式2NO2(g) (红棕色)?N2O4g)(无色),可知反应中NO2的物质的量变化较大,则X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温度降低,正逆反应速率都减慢;
(3)分别测得甲中v(NO2)=0.3mol/(L?s),乙中v(N2O4)=6mol/(L?min),v(NO2)=2v(N2O4)=0.6mol?L-1?min-1=0.01mol/(L?s),则甲反应较快; (4)v(N2O4)=
=0.05mol/(L?min);
(5)A.v(NO2)=2v(N2O4),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故错误;B.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说明达平衡状态,故正确;C.X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说明达平衡状态,故正确;D.容器内气体原子总数不再发生变化,从反应发生容器中原子总数就不变,所以不能作平衡状态的标志,故错误;E. 只要反应发生就符合相同时间内消耗n mol的Y的同时生成2n mol的X,所以不一定达平衡状态,故错误;F.相同时间内消耗n mol的Y的同时
消耗2n mol的X,说明达平衡状态,故正确;故选BCF。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
20. 已知A是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性物质,A、B、C、D、E、F、G均为有机物,他们之间有如图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中官能团的名称:A________ , B中官能团的电子式B________ 。 ......(2)在F的同系物中最简单的有机物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 。
(3)写出与F互为同系物的含5个碳原子的所有同分异构体中一氯代物种类最少的物质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写出下列编号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反应;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反应。 【答案】 (1). 碳碳双键 (2). CH3CH2OH+CH3COOH(8). 加成反应
【解析】A是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性物质,则A为乙烯,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为乙醇,乙醇氧化生成C为乙醛,乙醛继续氧化生成D为乙酸,或B直接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D为乙酸,另A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G为氯乙烷,根据A、F、G的反应条件可知,F应该是A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乙烷,乙烷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反应生成的其中一种产物氯乙烷G。B与D发生酸化反应生成的E为乙酸乙酯。
(1)A是乙烯,官能团的名称为碳碳双键;B为乙醇,官能团为羟基,其电子式为:
;(2)在乙烷的同系
(3). 正四面体 (4). C(CH3)4 (5).
CH3CH2Cl
CH3COOCH2CH3+H2O (6). 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7). CH2=CH2+HCl
物中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3)与乙烷互为同系物的含5个碳原子的所有同分异构体中一氯代物种类最少的物质的结构简式为:C(CH3)4;(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拉反应类型分别为:④CH3CH2OH+CH3COOH
CH3COOCH2CH3+H2O,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⑦CH2=CH2+HCl
CH3CH2Cl,加成反应。
21. 如图是人类从海水资源中提取某些重要化工原料的流程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是__________________和过滤(填实验基本操作名称) (2)操作B需加入下列试剂中的一种,最合适的是________(选填编号) A. 氢氧化钠溶液 B. 澄清石灰水 C. 石灰乳 D. 碳酸钠溶液
(3)向苦卤中通入Cl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SO2水溶液吸收Br2 ,吸收率可达95%,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由无水MgCl2制取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蒸发结晶 (2). c (3). Cl2+2Br=Br2+2Cl (4). Br2+SO2+2H2O=4H+SO4+2Br (5). MgCl2(熔融)
Mg+Cl2↑
-
-
+
2﹣
-
【解析】分析:海水晒盐过滤得到苦卤和粗盐,粗盐精制得到饱和食盐水,苦卤中加入石灰乳沉淀镁离子形成氢氧化镁沉淀,过滤得到氢氧化镁沉淀中加入盐酸溶解得到氯化镁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氯化镁晶体,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得到氯化镁,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金属镁;苦卤中通入氯气氧化溴离子为单质溴,用二氧化硫水溶液吸收溴单质,得到HBr,再通入氯气氧化溴化氢得到溴单质,富集溴元素,用水蒸气吹出蒸馏得到液溴,据此解答。
详解:(1)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可以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钠; (2)工业制镁:把海边的贝壳制成生石灰:CaCO3
2
CaO+CO2↑,在海水中加入生石灰:CaO+H2O=Ca(OH)
,在引入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发生反应:MgCl2+Ca(OH)2=Mg(OH)2↓+CaCl2,这样原料的成本低,且能将
镁离子全部沉淀下来,所以最合适的是石灰乳,答案选c;
(3)氯气氧化溴离子得到单质溴,离子方程式为:Cl2+2Br-=Br2+2Cl-;用SO2水溶液吸收Br2,吸收率可达95%,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2+SO2+2H2O=4H+SO4+2Br; (4)工业上由无水MgCl2制取镁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熔融)
Mg+Cl2↑。
+
2﹣
-
22. X、Y、Z、W、R是5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X组成的单质是最理想的气体燃料,Y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Z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W、R处于同一周期,W是该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W与R能形成化合物WR. 请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