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 唯识论的价值
笔者以为,唯识论的最重要价值,表现为二个功能:解脱功能和解释功能。
解脱功能是指唯识论能以出世间法指导众生修持,证得解脱。解释功能是指唯识
论能对世间法作出原则性的说明,既符合自宗理论,又能对世间各种现象作出圆
融而合理的解释。解脱功能主要实现“度生”(度众生)功能,而解释功能可发
挥“弘法”功能。
一、解脱功能
唯识论实际上是以修行为中心展开其理论体系的,唯识论全面介绍了大乘的
修行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特殊的一些修行理论和方法。
1、以修行为中心的境行果体系
唯识论出自瑜伽行派。《成唯识论述记》卷3(T43,p0272c)指出“瑜伽”
一词有五种含义:“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
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五
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也。”故唯识类的经典一般都以境、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行、果来组织体系,如最胜子在《瑜伽师地论释》中说:“谓一切乘、境、行、
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境、行、果的体系,实际上是以修行为中心。修行须知与修行相关的一切法,
这就是境;修行须知修行的理论和方法,并付诸实践,这就是行;修行须知最终
目标并实现此目标,这就是果。以几部重要的唯识经典举例。
《解深密经》的体系,以胜义谛、八识、三自性和三无性为所观之境;以奢
摩他(止)、毗钵舍那(观)和菩萨地的六波罗蜜多为行,以佛地为果。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体系是十七地,其中,(1)五识身相应地,(2)
意地,(3)有寻有伺地,(4)无寻唯伺地,(5)无寻无伺地,(6)三摩呬多地,
7、非三摩呬多地,8、有心地,9、无心地,此九地为所观之境;10、闻所成地,
11、思所成地,12、修所成地,13、声闻地,14、独觉地,15、菩萨地,此六地
为行;16、有余依地,17、无余依地,此二地为果。
《成唯识论》的体系,以破二执证二空、八识、世间法的唯识理、三自性和
三无性为所观之境;以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为行,以究竟位为果。
境、行、果的体系,其他宗也谈,而唯识宗有其自己的特点。例如,境是指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
佛教修行所应分别观察的诸法境界,包括三科、五位、百法、四谛、十二因缘等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是诸宗通说;唯识宗则进而以三自性判一切法,分别诸法
体之有无与假实,以明什么该空,什么不该空,这是唯识中道观。而在行上,唯
识宗也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这点到下面再谈。
境、行、果的体系,实际上是要求修行者不能盲修瞎炼,而要对修行涉及到
各个方面能先有理智上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例如,要断什么,要修什么,要证什
么。唯识宗的特有修行理论是转识成智,而由于“唯识”,所以识内包含了一切
法,要转识,就需对一切法先有了解,故要系统的学习。而由于证道要断二障种
子、一切有漏法种子和低劣的无漏法种子,所以修证不可能是只是个顿悟过程,
唯识宗坚持的还是传统佛教的三大阿僧祗劫渐修的法门。
2、一以贯之的大乘修行方法
大乘的修行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唯识宗对此有非常明确的回答,那就是波罗
蜜多。
对此的说明需结合修行阶位来说。大乘修行的阶位一般以《华严经》和《菩
萨璎珞经》的五十二位最流行。五十二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3
等觉、妙觉。其中,十信位是“外凡”,即具有佛教信仰的一般佛教信众;十住、
十行、十回向位是“内凡”,又称“三贤位”,即已经获得一定成就的佛教信众;
十地、等觉是圣位中的菩萨位;妙觉是圣位中的佛位。
但唯识宗有四十一位和五位之说。四十一位就是将十信归入十住位最初的发
心住(这是《大智度论》就开始的),又将等觉位归入十地的最后一地法云地。
而五位更具特色。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从三大劫
修行来说,资粮位和加行位是第一大劫,通达位(又称见道位)和修习位(又称
修道位)中的菩萨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大劫,菩萨八地到十地圆满是第三大劫。
资粮位是修六波罗蜜多,积累见道的资粮。资粮位在四十一位中包括十住、
十行、十回向。资粮位将持续近一大劫,到第一大劫即将结束,佛教信众修波罗
蜜多已积累了充分的资粮,此时进入了加行位。加行位只是在第一大劫的最后一
段时间(即十回向中的“满心”位),此时唯识宗行者修唯识宗特有的四寻思四
如实智,最后加功用行,以求见道。而通达位(见道位)是在第二大劫的开始一
段时间(菩萨初地的“入心”位),修行者通过加行位的最后努力,终于见道。
见道位是无分别智,没有任何作为,亲证真如。见道位后迅即进入修习位(菩萨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