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的“住心”)。此后,菩萨十地的修行,都是修波罗蜜多(分十波罗蜜多,以
配合十地修行),最终证到究竟位(佛地)。
故综观大乘佛教修行,波罗蜜多是其一以贯之的根本方法。因为前四位中,
资粮位和修习位都是修波罗蜜多;而加行位和通达位都是极短的时间,且通达位
只是亲证,无任何作为,故可说大乘修行,基本上就是修波罗蜜多。
通常人们说到修行,似乎就是定(止)与观想。但定与观想,只是六波罗蜜
多的最后两项。由定发慧,确是佛教修行的关键所在。但系统的佛教修行,绝不
止于此。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些修行,不但在凡夫阶段要努力修;即使
到了菩萨位,也仍是修这些波罗蜜多,以最终彻底断除自己第八识中的一切染污
种子,转染成净。
3、唯识宗特有的见道方法:四寻思四如实智。
如上所说,唯识宗的加行位,修的是四寻思观和四如实智观。四寻思观,就
是观诸法的名,义,自性,差别,都假有实无。其中,名,就是事物的名称;义,
是依名而诠释的诸法的自体;自性,就是诸法各自的体性;差别,就是体中的种
类差别,如这是人的色、受等五蕴,那是天的色、受等五蕴,等等。名、义、自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5
性、差别四者,囊括了诸法的一切方面。修行者观此四法,都由自心所变,为虚
假之法,寻求思察此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寻思观。由此而生印可决定之智,不但
如实了知所取所缘之名等四者,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还能了知印可能取能缘
之名等四者,也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
四寻思和四如实智,是加行位所发之观法;其能发之禅定,一为明得定,二
为明增定,三为印顺定,四为无间定;其所得的功德,为暖,顶,忍,世第一法。
再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四寻思和四如实智,那就是观所缘的一切法都为心识
所变现,假有实无,那是四寻思;进而,了知和确认能缘和所缘的一切法都为心
识所变现,假有实无,那就是四如实智。当然,四如实智必须要进入现量境,只
有生起现量的四如实智,才能最终见道。
4、唯识宗根本的成道方法:转染成净。
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T45,p0259c)中说了五种唯识:一、境唯
识,即境非真实有,唯识所现。如唯识经典中常举的例子:人、天、鬼、畜生四
类有情,同见一河水。人之所见为河水,天之所见为庄严宝地,鱼之所见为其宅
窟,而鬼之所见则是脓河猛火。二、教唯识,即经论中所说的唯识教义,如《华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6
严经》说:“三界唯心”。三、理唯识:即唯识经论中所成立的系统的唯识之理。
四、行唯识,即实践唯识之理,以修行对治有漏习气,伏断惑障,转染成净。五、
果唯识,即转识成智,证得菩提与涅槃之佛果。
因此,唯识宗修行的根本任务是消除自己污染的现行和种子,直到彻底断除
第八识中一切染种,使第八识中的种子完全变成清净种子。彻底转染成净后,才
能证佛果,转八识成四智。
5、唯识宗特有的观法:五重唯识观。
此观法是窥基大师集唯识经典中各种义蕴而成,分五步观。其能观的主体是
“以闻思修所成妙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T33,p0527b),所观的对象是
一切法。
第一重唯识观是“遣虚存实”。其中,“虚”指遍计所执性,“实”指依他起
性和圆成实性。此观就是要破遍计所执性,但对否定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见解
也要破除。诸经论所说的“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四寻思”、
“四如实智”等,皆摄于此观。
第二重唯识观是“舍滥留纯”。其中,“滥”指“四分”中的相分,“纯”指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7
其他三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因相分虽是内境,是实有,不同于遍计
所执性的外境,但都属所缘,恐互相杂滥,所以舍弃相分,只就纯属能缘的后三
分观察唯识之理。
第三重唯识观是“摄末归本”。其中,“末”指相分和见分,“本”指自证分。
自证分是体,见分和相分由自证分所变,是用。摄末归本,摄用归体,即只就自
证分观察唯识之理。
第四重唯识观是“隐劣显胜”。其中,“劣”指心所,“胜”指八识心王。此
观即只就心王的自体观察唯识之理。
第五重唯识观是“遣相证性”。其中,“相”指八识心王的自体,因其是依他
起的事相;“性”即圆成实性。此观即只就圆成实性的法体求证唯识之理。
此五重观法中,前四重就依他起识相观察唯识理,后一重就圆成实识性观察
唯识理。如此,空有、心境、体用、王所、事理五种,从粗到细,展转相推,到
第五重,实证唯识妙理,于是进入理智冥合的境界。
二、解释功能
就佛教的根本宗旨、即解脱而言,世间法都属妄幻,一心修道、心无旁鹜者,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