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国学经典解读 唯识论的价值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4:37: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自然无意在此多化工夫,去对世间法作什么解释。大乘其他教派大体如此。但佛

教若要弘扬,就要使人信服。若佛教仅是自己说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与世间法完

全隔绝,对人们心中的各种疑问,无法作出合理解释,那就难以使人信服。唯识

宗被人称为“有宗”,实际上就是因为此宗在大乘各宗中最擅长对世间法作出合

理说明。

对世间法作出合理说明,包括在理论层面上和具体问题上。在理论层面上,

唯识论通过三自性理论和四重二谛说,赋予世间法不同层次的实在性。在具体问

题上,唯识论回答了诸如轮回的主体、精神存在的方式、物质存在的方式等问题。

1、三自性、四重二谛与世间法的实在性层次

三自性理论在各种唯识典籍中,说法不一,从思想史角度讲,有一个演变过

程。而《成唯识论》是集各种唯识理论大成者,该论对各种不同说法都作出抉择,

为求简洁,此处用该论的说法。该论是以依他起性为中心,依他起性就是从自己

种子生起的诸法。此类法在唯识论中被称为实法。在实法基础上,可以形成各类

假法,世间从山河大地到瓶杯等器物,都属假法。而《成唯识论》明确:“依他

起性,有实有假。”(T31,p0047c)所以,实法与假法都是依他起性。进而,对诸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9

法执着实有自性,那就是遍计所执性。而证道后,消除了诸法实有自性的执着,

那就证得了圆成实性,即真如实性。

唯识论的三自性理论,实际上是针对“一切法无自性”究竟应怎样理解而说

的。唯识论认为,“一切法无自性”只是“密意说”(《成唯识论》(卷8)T31,p0047c)。

什么是“密意说”?那就是权宜的说法。唯识经典甚至更明确地说,“一切法无

自性”是“非了义”之说。《唯识三十颂》之二十三颂:“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

性。”《成唯识论》解释道:“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T31,p0048a)

那么,“非性全无”又是什么意思呢?唯识论认为,三自性中,真正“无”

的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还是“有”,其中,圆成实性是“实有”,

依他起性是“幻有”。说圆成实性“有”或“实有”,大概问题还不多;但说依他

起“有”或“幻有”,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幻有”之解,应如是观:“幻

有”还是“有”,只是从胜义谛看,其性“幻”;但从世俗谛看,其法(相)还是

“有”。

从此角度来抉择诸说:如果说一切法实有自性,那错了,一切无自性;如因

此说一切法压根就没有,那也错了,一切法还是有;如因此说一切法是实实在在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0

的有,那也错了,实实在在有的是真如(圆成实性),一切法既然无自性,怎么

会是实实在在的有?一切法之“有”,是因缘之“有”,即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

灭,因此说其是无自性之“幻有”。但由因缘生灭的一切法,还是“有”,而不是

压根儿没有。

因此,三自性理论,我认为,可看作是对事物实在性在作区分。具有完全实

在性的是圆成实性,此性“实有”;具有相对实在性的是依他起性,此性“幻有”;

完全没有实在性的是遍计所执性,此性是真正的“无”,“一切法无自性”说的就

是遍计所执性之“无”。

但在依他起性中,诸法的实在性,又有层次差别。实法与假法、心法与色法,

实在性又不一样。“四重二谛”说可进一步说明此点。

在唯识论之前,大乘只说真俗二谛。《瑜伽师地论》对俗谛作了细致说明,

发展出了四重世俗谛;《成唯识论》又将真谛(即胜义谛)分为四重。窥基在《大

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中归纳《瑜伽师地论》的四重世俗谛和《成唯识论》的四重

胜义谛,形成了“四重二谛”说。具体如下:

(一)瓶(衣服)等世间事物,并无实体存在,被称为“世间世俗谛”(第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1

一世俗谛)。

(二)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是由因缘所生,虽也会坏灭,但有实体

与作用,被称为“道理世俗谛”(第二世俗谛);同时,圣者依后得智可如实了知,

也称为世间胜义谛(第一胜义谛)。

(三)四谛之理,能使修行者趋入涅槃,但须借助言语来说明迷悟因果之差

别,才能了知其相,被称为证得世俗谛(第三世俗谛);同时,圣者依无漏智即

能了知,也称为道理胜义谛(第二胜义谛)。

(四)“我空”与“法空”之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只能由圣者之智

慧所证知,故须假借二空之名,用言语表诠其道理,被称为胜义世俗谛(第四世

俗谛);同时,此二空真如须由圣者之智慧观照才能彰显其真实之理,并非凡夫

所能了知,也称为证得胜义谛(第三胜义谛)。

(五)“一真法界”,是超越言语思维的绝对境界,是圣者的根本无分别智所

证悟的境界,被称为胜义胜义谛(第四胜义谛)。

分析上述四层世俗谛和四层胜义谛,可得出以下结论:(一)第一世俗谛指

的是世间法中的假法。(二)五蕴等既是第二世俗谛,也是第一胜义谛,实际是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2

搜索更多关于: 国学经典解读 唯识论的价值 的文档
国学经典解读 唯识论的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di910tvsh77xpo5846y5ap1c1kzfj00qb0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