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小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终身受益
工作单位:察右后旗明德小学
姓 名:孙学琴
时 间:2014.5
小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终身受益
【内容摘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
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学习就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预先学习。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预习是很重要的,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意义;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 预习指导 培养兴趣 小组预习 个人预习 积极意义 影响
因素 可塑性强 坚持不懈 终身受益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在耕地前要“备耕”,工人在生产前要“备料”.战士在打仗前要“备战”,这都是“预”。
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学习就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的安排和指导,对即将学习的内容预先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安排,通过预习,激发学习兴趣;通过预习,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课前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预习是很重要的,但要培养学生预习和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习兴趣,进行情感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你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你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善于发现并发展兴趣点,从兴趣点着手是预习的基础。
(二)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
教师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借助实物、影像和生动的讲述,巧妙的提问,让语文教学生动有趣,富有魅力,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轻松愉快。 (三)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
目的与兴趣是相互贯通、相互迁移的,兴趣孕育出目的,目的激发起兴趣。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够稳定、维持并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明确课程的总目的,每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具体目的。 (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对学生预习作业中一些有价值的思考要给予赞许。让学生预习语文的兴趣是在成功的愉悦中激发出来,维持下去,形成习惯。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3
学生课前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一般讲,预习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致一生。我觉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
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查一查。查字典识字、理解字、词义、区别形近字。运用比较和汉字构成规律记字形。
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五线谱”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这样比喻?可以指导学生去翻阅一些乐谱,形象感受它的样子,这样不仅理解了生词,也领悟了这样写的好处。一些历史体裁的课文,如《赤壁之战》《景阳冈》《将相和》更应提前布置学生查阅原著,了解其梗概及背景,以便更好地领会课文。
3.画一画。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词句的意义。重点词下面画小圆点,重点句、句群用括号标出;总起句、总结句用单横线画在句子下面;中心句用单波浪线画出;不懂的词、句子可在词、句子下面画上问号,准备课堂发问,对要求理解、讲意思的词、句、段可在其下面或旁边加上批注,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詹天佑》一课,文中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并在重点词“杰出”“爱国”的下面用“△”标出。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4.问一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
4
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学习《威尼斯小艇》这篇文章时,学生在预习后发现课文最后一小节写“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威尼斯怎么会入睡呢?”笔者当场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有价值,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学生对这种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的方式十分感兴趣,讨论的十分认真、热烈。所以在集体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发言的面较广,而且许多小组都解决了问题,效果很好。
再如《金色的鱼钩》中描写老班长“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多么感人的场面!” “多么让人钦佩的老班长!”等等,《梅花魂》中第13自然段“旁的花大抵是在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为什么称植物梅花为“她”?学生搞不懂,就可以在“她”字旁边批注:为什么用“她”,而不用“它”?
5.分一分。划分段落,书写段意。在自然段前,标出每个自然段序号。意义段用双竖线分出。段意简单的可直接写在书上。较长的可写在预习作业本上。
6.想一想。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把几个意义段落结合起来归纳,可依据课后问题归纳。也可抓重点词、重点句归纳。要注意课题.因为主要内容常常是围绕题目写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找中心词、中心句。要注意课题,有些课题点明或暗含了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7.做一做。对课文中的佳词、佳句、佳段,可摘抄、熟读、背诵。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边说边批,并且鼓励学生:批的越多越细,表明你们动脑越多,学的越深越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能探索能力会逐渐提高。
设置好这一层面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做好三个准备: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学生。据此设置好“三度”,即深度、坡度、密度适宜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精研大纲,熟悉教材,摸清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设置这一层面的问题,老师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进而发现解决问题;二是使学生了解知识、疑点、难点,通过反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盲目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三是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练就自学能力。 (二)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的力量”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比如在预习《丰碑》时“将军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样子十分可怕”,将军真的让人害怕吗?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作者这样比喻想突出什么?学生自己想不出,便可以交到小组上跟同学议一议,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实在理解不透的就拿到课堂上与老师、全体同学交流。我们大力倡导学生敢于向同学、老师乃至书本发起“挑战”。理越辩越明,当学生头脑中的一个个“?”拉成“!”时,我们才确信学生的预习到位了。 (三)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