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历史三字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1 23:17:2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其他方面,还有统一货币,将全国货币统一为“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器,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统一度量衡就是针对长度、容积、重量等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度量衡器标准实物,这样在各地互相交往时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大家说一尺、一斤、一升,所指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秦朝所作的上述基础性工作,为中华民族的长久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秦朝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206年,仅仅15年时间,其中秦始皇公元前210年去世。从上面的事情来看,秦始皇需要怎样的魄力、怎样地勤政,才能完成上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呢!

毛主席说“千载尤行秦法政”,对秦朝的评价真是一言以蔽之。如果说夏朝是大一统中国的最初萌发者,那么周朝则是大一统中国的初步创设者,而秦朝呢,则真正可称为大一统中国的实际奠基者。

作为世界史的一个特列,中国为什么会在公元前三世纪生产力那么低下的情况下就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呢?黄仁宇先生从地理的角度做了精辟的分析:

一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纤细易耕的黄土,有季候风带来的充足雨量,有润泽大地的黄河,因此农业发达、人口繁盛。但黄河多含泥沙、经常泛滥,需要沿岸人民协作治理。协作就需要统一指挥调度,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夏部落的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成功获得高度的声望,传说中的“夏朝”也因此而建立。“夏朝”的形态大致是夏部落独尊的松散的部落联盟,好像武侠小说所说的武林盟主和各门各派的关系一样。这个一部独尊的松散联盟,昭示着大一统中国的最初萌发。

二是以今长城为分界线,南北气候存在明显差异,北方地区干旱少雨、不适合耕作,此地的游牧民族常因生计问题南下抢掠,中原人民为了抵御外敌,必须团结一致。这又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因此春秋战国时代,北方各诸侯国纷纷修筑长城,秦始皇更是将各国长城连缀、加固,并安排有意立为继承人的公子扶苏监管此事,可见游牧民族的威胁之大。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是农耕民族必须集结为一个强有力整体的关键原因之一。

9-两汉尽,三足鼎。晋暂统,五胡兴。

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建立的西汉(首都长安,今西安)灭亡后、皇族后裔刘秀(公元前5-公元57)继起建立东汉(首都洛阳)。东汉、西汉(也称前汉、后汉)共计持续约400年。

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在位时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根据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树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这一思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长久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有句话叫“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说明,中国统一是人心所向。这个“人心所向”,是中国人从秦代的制度建设、汉代的文化建设,一步一步地奠定起来的。

中国大一统,纵向来看可以说是:夏萌发,周构画,秦奠基,汉固化。夏朝——由客观条件促成了大一统的萌发;周朝——以分封殖民、家国一体为特征主观构画出大一统的宏伟蓝图;秦朝——以废分封建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长城抗匈奴、凿灵渠通江珠等伟大功绩为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汉朝——以远征匈奴、经营西域、外儒内法等文武兼施,更以四百年之久的夯实锤炼使大一统牢牢固化。占中华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汉族,其名称也由此而来。

拿一个家庭的发展过程来类比一下,夏朝是男女相遇,周朝是两人相爱,秦朝是双方结婚,汉朝是孩子出生。

东汉灭亡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由东汉分裂为三国至晋朝重新统一,这一时期的历史,先有《三国志》记载,后更有《三国演义》广为流传。《三国演义》洋洋洒洒80万字,将各路英雄豪杰为争地盘、保性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刻画得宛如亲历、惊心动魄。

俗话说得好,“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老年人饱经沧桑、阅尽世事,成败得失,早成过眼云烟,似不宜再看这种满纸都是权谋机诈的书了。

晋朝于三世纪中期统一中国。约50年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自北部南下,黄河流域进入少数民族统治时期。晋朝宗室及达官贵人南迁,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

10-南北裂,三纪熔。隋再一,五水通。 公元四世纪初至六世纪末,中国大地经历了约300年的南北分裂。此一期间的前100年,北方先后出现了十余个少数民族政权,南方则为偏安的东晋政权。随后的200年称为南北朝时期。北方由鲜卑人统治,先为北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再继之以北齐、北周,南方则是汉人建立的宋、齐、梁、陈。

北朝魏孝文帝(467-499)于五世纪九十年代大力提倡汉化,说汉语,穿汉服,姓汉姓,尊孔子,并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北部的大同)南迁到中原地区的洛阳(南迁600多公里)。

南北分裂的300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汉民族与游牧民族错落杂居、朝夕相处,经济文化互相渗透、日益融合。此一过程,好似如处于大冶熔炉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基因优化均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史书上称这一段历史为“五胡乱华”,现在应该改称“五族融华”更合适吧。 在南方,由晋人南迁形成的中国历史上首次人口大规模迁移,将大量的劳动力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南方,南方地区大量闲置土地逐渐开发,日益繁荣。这一次迁移,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拉开了序幕。

公元六世纪末,隋文帝杨坚(541-604)重新统一中国。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在位时,以洛阳为中心,修凿了长达五千余里,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的大运河。大运河自北向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河流。从此,南北往来更加便利畅通,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对着运河上来往如龙的大小船只,唐朝诗人皮日休感叹道:“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将修凿运河的功绩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想想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一条运河对一个国家的南北来往有多大的意义。水路不仅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而且受天气影响也小。同时,繁忙的水道相对于地旷人稀的陆路来说,要安全得多。

11-万国来,大唐盛。五代乱,十国零。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立,历时约300年而亡。 唐朝前半期蒸蒸日上,先后出现唐太宗(598-649)贞观之治、唐高宗(628-683)永徽之治与唐玄宗(685-762)开元盛世,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其疆域东起今天的南朝鲜,西达今天中亚的咸海,南至今天越南的横山,北到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长安就像今天的纽约一样,世界各地使团、商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唐朝后半期逐渐衰落。安史之乱后,中央衰微,藩镇割据。再经黄巢起义冲击,更加奄奄一息,终至十世纪初灭亡。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暂短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了约半个世纪。

12-两宋弱,辽金并。经重心,南移成。

北宋于十世纪六十年代建国,十年之内消灭了各个割据政权。然而与汉唐相比国力偏弱,无力从辽国手中收复幽云十六州(今陕晋冀三省北部地区)。宋、辽两国经过几轮较量之后,十一世纪初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议和休兵,世称“澶渊之盟”。此次议和之后,两国间保持了120多年的和平,双方农牧产品、手工业产品贸易十分繁盛。史书记载,边境地区“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其间北宋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由建国初期的3000万增加两倍以上,超过一亿。

北宋被代辽兴起的金国灭亡后,南宋建立。金、宋继续争战15年后,再次议和。这次国界线再南移1000多里、到今天的淮河一带了,黄河流域归入金国版图。

这里的“弱”是指相对于汉唐而言,宋代战斗力较弱、没有完成传统所讲的大一统。但是,站在今天的位置上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北宋和辽的并存,还是南宋和金的对峙,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物竞天择、活力激荡,有利于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类比一下,正如狼羊共处,狼不健壮则追不上羊,羊不健壮则易落狼口,双方互相激逼,互相成就。“多难兴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首歌唱到:“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狼爱上羊啊并不荒唐”,好多人都觉得荒诞离奇、不理解在说啥。如果结合上这一段历史,大家是不是能品出点意思来?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随着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江南地区逐步开发而形成的。两晋时期游牧民族南侵、唐代安史之乱、金灭北宋等三次北方大战乱,导致出现了人口由北向南迁移的三次高潮。同时,江南地区湿润多雨,比北方更宜于农作物种植。讫至南宋时期,江南、岭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沟渠纵横,桑稻弥野,时谚称“苏湖熟、天下足”。同时,工商业、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泉州、广州外商云集,临安(今杭州)人口百万以上,远超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3-元政简,明政专。清崛起,盛康乾。

十三世纪后半期,元朝建立。蒙古人作为凌驾于中华大地各民族之上的统治阶层,在汉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质朴少文的草原作风,政事简易,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自由。

朱元璋(1328-1398)的《明太祖宝训》中有一段关于元朝政治得失的问答,原文如下:

“洪武二年正月庚子,太祖御奉天门,召元之旧臣问其政事得失。马翼对曰:“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太祖曰:“以宽得之,则闻之矣。以宽失之,则未之闻也。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于纵,元实非宽也。大抵圣王之道,宽而有制,不以废弃为宽;简而有节,不以任易为简。施之适中,则无弊矣。”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元朝管理特征是不是“宽”可暂且不论,但大家对其“管得少”应该没有异议,所以说它“简”。

关于这个“简”,再举两个例子:

一是蒙古人不愿学汉语。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元之诸帝,多不习汉文,甚至所用官吏,有一行省之大而无人通文墨者。元朝掌握府、县地方大权的一把手、也就是被称为“达鲁花赤”的,好多也都不懂汉语。语言都不通,管理自然就简单了。这和清代形成很大的反差,清代的皇帝都是学习汉语的楷模,“不学汉语、焉治汉人”嘛!

二是田赋很低,不再重农抑商,政府对老百姓的管控很放松。 关于元代的田赋,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曾写到: “自唐以来,江南号为殷富。宋时亩税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税无过亩三升,吴民大乐业,元统、至元之间,吴中富盛闻天下。自明初没入张氏故臣及土豪田,按其私租籍征之,亩至八斗,而民始困。……盖吴中之民,莫乐于元,莫困于明,非治有升降,田赋轻重使然也。”

从上文记载来看,元朝土地税不超过每亩三升,宋代土地税是元代的3倍多,明代(赋税较重地区)土地税是元代的25倍多。

同时,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南宋为刺激经济发展开始松动,也开始允许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但商人地位仍然在读书人之下),这一政策的首要用意是鼓励生产、拟制交换,认为要有人经商的话从事生产的人就会减少,要通过让所有人从事生产、以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布帛。这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各国普遍实行的经济政策;次要用意是要管住广大农民,让老百姓老老实实呆在土地上务农,不要随便流动,流动了就会威胁政权。

你看元代,田赋降低了,又不再重农抑商了,那就自然促使更多农民走出土地从事工商业,人才、资源自由流动起来了,因此商业逐步发展起来,内外贸日渐繁荣。我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政府放松管理,简政放权,农民离开土地、打工经商,经济很快繁荣起来。两者有相似之处。

元朝持续不足百年,明朝继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鉴于丞相权力过大,下诏永久废除丞相,礼、户、礼、兵、刑、工等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纵观中国的丞相制度,可以看出皇权专制是如何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的: 秦汉是独相,也就是皇帝是国家元首,丞相统领百官、为政府首脑;

隋唐时改为三省六部制,宰相有好多位,可近似称之为“群相制”或者“委员会制”。这样再不可能出现丞相一人专权的局面了,对皇权的威胁大大降低;

两宋大体沿袭隋唐,但更多临时委任的性质,如王安石做宰相时的正式头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既然是临时差使,自然可随时罢黜。同时自宋代开始宰相给皇帝汇报工作时要站着,比隋唐秦汉坐着汇报要寒碜多了。宰相的地位进一步降低,皇权的尊严进一步提升;

元朝统治者从草原来、还保持着原始淳朴的作风,对中原地区汉民族的政治文化理解不深也懒得琢磨,又返回去,像秦汉一样实行“独相”;

明朝兴起后,明太祖朱元璋对此一制度的历史发展洞若观火,寻机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拿下,下诏立为祖制(像宪法一样)、命令后世子孙绝不可再设宰相。除此之外,明朝还建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践踏正常司法体制、对臣民进行监视控制;实行“廷杖”,在朝堂之上对大臣公开杖责侮辱。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历史三字经 的文档
中国历史三字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eklp0z0u16trx01723y3gzju6vsv000di9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