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h甲<△h乙, 又因ρ甲<ρ乙,
所以ρ甲g△h甲<ρ乙g△h乙,即△p甲<△p乙, 因p甲=△p乙,
所以剩余部分甲对地面的压强大于乙对地面的压强,故D正确. 故选CD.
27. 如图所示,两根平行放置的长直导线通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电流,a受到的磁场力大小为F1,当加入一与导线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后,a 受到的磁场力大小为F2,则此时b受到的磁场力大小可能为 ( )
答案BCD
受力判断得到结论。两通以同向电流的导线受力方向为相互吸引(方向相反),加入一与导线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后,两导线受到的匀强磁场的力方向相同,故b受到的磁场力大小可能比F2大,也可能比F2小。
28.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A1,A2的示数分别为0.3安和0.4安,若将电路中的某两个电阻的位置互换,电流表A1,A2的示数却不变,则电流表A的示数可能为 ( ) A.0.45安 B.0.50安 C.0.55安 D.0.60安
(1)分析电路图,画出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R1、R2、R3并联,电流表A1测量通过R2、R3的电流之和,电流表A2测量通过R1、R2的电流之和;
(2)将R1、R2、R3中的某两个电阻互换位置而其他条件不变时,两电流表的示数不变,三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所换的两电阻大小相等,求出三条支路的电流,再求流过干路的电流值.
解:画出等效电路图,如图所示,R1、R2、R3并联,电流表A1测量通过R2、R3的电流之和,电流表A2测量通过R1、R2的电流之和; ①若互换R1、R2的位置,两电流表的示数不变,则R1=R2,因为电流表A2的示数为0.4A,所以I1=I2=0.2A;因为电流表A2的示数为0.3A,则I2+I3=0.3A;所以I3=0.1A; 所以干路上的电流:
13
I=I1+I2+I3=0.2A+0.2A+0.1A=0.5A; ②若互换R2、R3的位置,两电流表的示数不变,则R2=R3,因为电流表A1的示数为0.3A,所以I2=I3=0.15A;因为电流表A2的示数为0.4A,则I1+I2=0.4A;所以I1=0.4A-0.15A=0.25A; 所以干路的电流:
I=I1+I2+I3=0.25A+0.15A+0.15A=0.55A;
③若互换R1、R3的位置,两电流表的示数不变,则R1=R3;而若R1=R3则两电流表的示数就应相同,所以不可能是互换R1、R3的位置.
由上分析,可知电流表A的示数可能为0.5A或0.55A. 故选B、C.
29.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V1,V2,V3是三个完全相同的电压表,R1,R2是两个定值电阻,若电压表V1,V2的示数分别为3伏和1伏,则A、B之间的电压可能为 ( ) A.7伏 B. 6伏 C.5伏 D.4伏
解:如图:由于电压表的连接并没有采取与电阻直接并联的形式连接,所以将电压表按一个电阻分析,因V1、V2、V3是三个完全相同的电压表,设电压表的内阻为R,假设电路中的电流是从A流向B,在有电压表的支路上,通过电压表V1的电流I1方向是A→V1→C,通过电压表V3的电流I3方向是C→V3→B,而通过电压表V2的电流I2方向不能确定; (1)若电流I2方向是C→V2→D,则I1=I2+I3;
由欧姆定律可知:U1 R =U2 R +U3 R∴U3=U1-U2=3V-1V=2V; ∴UAB=U1+U3=3V+2V=5V;
(2)若电流I2方向是D→V2→C→V3→B,则I3=I1+I2; 由欧姆定律可知:U3 R =U1 R +U2 R ∴U3=U1+U2=3V+1V=4V; ∴UAB=U1+U3=3V+4V=7V;
由此分析,A、B之间的电压可能为7V或5V. 故选A、C.
30.甲、乙两辆汽车分别在A、B车站之间沿直线匀速往返行驶,且汽车每到一车站立即掉头,不计车的掉头时间。某时刻,甲、乙两辆汽车恰好同时分别从A、B两车站出发,两车第一次同时到达同一地点时距离A车站100千米,两车第二次同时到达同一地点时距离B车站30千米,则A、B两车站的距离可能为(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 ) A.120.0千米 B.270.0千米 C.310.7千米 D.408.3千米 分析甲、乙两车的运动过程,由公式s=vt分三种情况列方程解题,
(1)第一次相遇后,甲乙两车分别到达B站与A站,在返回的途中第二次相遇;
(2)第一次相遇后,甲车到达B站,在返回的过程中,从后面追上乙车,第二次相遇;
14
(3)第一次相遇后,乙车到达A站,在返回的途中,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
解:设A、B两站间的距离是L,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车站出发,到第一次相遇所用时间为t1,
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所用时间为t2;
(1)第一次相遇后,甲乙两车分别到达B站与A站,在返回的途中第二次相遇时, (v甲+v乙)t1=L, v甲t1=100km,
(v甲+v乙)t2=2L, v甲(t1+t2)=L+30km, v乙(t1+t2)=2L-30km,
联立以上方程解得:L=270km;
(2)第一次相遇后,甲车到达B站,在返回的过程中,从后面追上乙车,第二次相遇, (v甲+v乙)t1=L, v甲t1=100km,
v甲(t1+t2)=L+30km, v乙(t1+t2)=30km,
(v甲+v乙)t2=2×30km, 联立以上方程解得:L=120km;
(3)第一次相遇后,乙车到达A站,在返回的途中,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 (v甲+v乙)t1=L, v甲t1=100km,
v甲(t1+t2)=L-30km, v乙(t1+t2)=2L-30km, v乙t2=100km+L-30km,
联立以上方程解得:L=310.7km; 故选ABC.
分析(1)当船速大于水速时,船头斜向上,船的合速度与河岸垂直,船可以垂直渡河,船渡河的最短路程等于河宽;
(2)船速小于水速时,船不可能垂直渡河,船的最短路程大于河宽,当船速垂直于船的合速度时,船渡河的路程最短 解:(1)当船速大于水速即:v1<v2时,船可以垂直渡河,船的最小路程等于河宽,s=d,如图(1)所示;
(2)当船速小于水速即:v1>v2时,船不能垂直渡河,当船的合速度与船速垂直时,船的路程最短,如图(2)所示,cosθ=v船/v水 =v2 /v1 ,船的最小路程s=d /cosθ =dv1 /v2 .故选BC.
15
解:(1)滑片P由滑动变阻器的右端向左端滑动的过程中,电阻R0的左半部分与R1串联然后与R0的右半部分并联,并联电阻先变大后变小,所以电路总电阻R先变大后变小,电源电压U不变,电路电流I=U R 先变小后变大,电阻R2不变,电压表V2的示数U2=IR2,先变小后变大故A错误;
(2)电流I先变小后变大,电阻R3不变,电阻R3两端的电压U3=IR3,先变小后变大,因此电压表V1的示数U1=U-U3,先变大后变小;电阻R3的功率P3=I2R3先变小后变大,故D正确;
(3)电流I先变小后变大,电阻R2与R3不变,所以电压U23=I(R2+R3)先变小后变大,并联电压U并=U-U23,先变大后变小,电阻R1所在支路电阻R1支路逐渐减小,所以电流I1=U并 R1支路 电流增大,电流表A2示数增大,电阻R3的功率P3=I1R3功率变大;I2=I-I1,电流表A1示数变小,故B正确,C错误. 故选BD.
33.柱状容器内放入一个体积大小为200cm2的柱状物体,现不断向容器内注入水,并记录水的总体积V和所对应的水的深度h,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底面积S1为8cm B.容器的底面积S2为12 cm C.物体的密度为700kg/m3 D.物体所受到的最大浮力为1.4牛
分析(1)观察表中数据可知,h从5-10cm,可求水的体积变化△V=(S2-S1)△h=60cm3;h从22-25cm,水的体积变化△V′=S2(h6-h5)=60cm3,据此求出S2和S1的大小;
(2)知道柱状物体的体积,可求柱状物体的高,分析表中数据,如果柱状物体的密度大于或等于水的密度,在加水过程中柱状物体将静止在容器底不会上浮,容器内水的体积变化应
2
2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