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钻井工程规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19:49: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应采用再循环式混浆系统混配水泥浆,以批混批注方式注水泥。

应优先采用大排量顶替,并尽量采用在水平井段、大斜度井段替入轻质液体的漂浮技术改善顶替效果。

3)调整井

钻井部门应与油田开发部门共同确定钻井时的关井方案。关井区域内的注采井应按方案要求停注放压和停采,在胶结测井结束后再恢复注采。

应掌握调整井的井下压力动态,摸清注水(汽)后调整井纵、横向压力分布规律,作为制定固井施工方案的依据。

应按照“压稳、居中、替净、密封”的原则进行调整井设计和施工。 条件具备时应在环空施加一定的回压候凝。 7、挤水泥和注水泥塞 1)挤水泥

应根据挤水泥层段的地层物性、井下套管状况、挤水泥压力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挤水泥方法和程序。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时应采用关闭井口法挤水泥:

(1)挤水泥压力低于套管抗内压强度的70%和作业压力不超过井口额定工作压力。 (2)注、替完水泥浆后具备将作业管柱上提至水泥面以上的条件。 (3)需要通过一组炮眼将水泥浆挤入地层或环空。 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应采用封隔器法挤水泥:

(1)挤水泥压力高于套管抗内压强度的70%或作业压力超过井口额定工作压力。 (2)采用关闭井口法挤水泥时,注、替完水泥浆后不具备将作业管柱上提至水泥面以上的条件。

(3)两组炮眼之间的环空连通或炮眼与尾管喇叭口之间的环空连通。 2)挤水泥前应进行试挤作业

(1)当试挤压力可能压裂或压漏挤入位置以下的裸眼地层时,应在挤入位置以下坐封桥塞。试挤压力应不超过桥塞的额定工作正压差。

(2)关闭井口试挤时试挤压力应不超过套管抗内压强度的70%和井口额定工作压力。应分别从作业管柱内和作业管柱与套管环空试挤并记录试挤排量、压力和挤入量。

(3)封隔器试挤时的坐封位置应与挤水泥时的坐封位置相同且至少应高于挤水泥层位30m。试挤压力应不超过套管抗外挤强度的70%或封隔器的额定工作负压差。

(4)水泥承留器试挤时试挤压力应不超过套管抗外挤强度的70%或承留器的额定工作负压差。

试挤排量低于300L/min时宜采用连续式挤水泥。试挤排量高于300L/min、封堵炮眼、修补套管缺陷时宜采用间歇式挤水泥。

3)挤水泥作业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1)根据作业管柱类型检查防喷器闸板,尺寸不匹配时应更换闸板并按规定进行试压。

(2)挤入位置以下应有水泥塞或可钻式桥塞或可回收式桥塞封堵下部井段。

(3)需要通过炮眼挤水泥时应根据测井曲线确定射孔位置和孔密,射孔位置应避开套管接箍。挤水泥前应使用冲洗液或冲洗工具冲洗炮眼。

应综合考虑地层物性、生产历史、挤水泥目的和井下具体情况确定挤水泥所需的水泥浆量。

挤水泥作业的水泥浆稠化时间试验温度一般高于注水泥作业的试验温度,水泥浆稠化时间一般为施工时间附加2h。

对水泥浆滤失量的要求可以参考以下指标确定:高孔高渗地层小于50ml;低渗透地层小于200ml;极低渗透地层为小于300ml;裂缝性地层为小于500ml。

挤水泥后需要留水泥塞时,水泥塞面应高于封堵井段30~50m或达到设计位置。挤水泥候凝时间一般为24~48h。

挤水泥作业质量一般采用正压或负压试验评价,试验压差根据预期的生产压差确定。根据勘探开发需要,也可以在钻穿水泥塞后按照0的方法评价。

4)注水泥塞

一般采用平衡法注水泥塞,替浆至管柱内水泥面略高于管外水泥面即可停止替浆。 裸眼水泥塞长度一般为100~300m,有效长度一般不小于60m。

注裸眼水泥塞位置应根据测井资料选择地层较为坚硬、井径规则的井段,避免在易坍塌、高渗透、大井径井段注水泥塞。

注水泥塞前应压稳地层(除堵漏外),并合理调整钻井液性能,保持井眼畅通。

注水泥塞的管柱应使用不带钻头、钻铤和稳定器的光钻杆或油管,有条件时管柱下部应根据具体情况在管柱下部加装钻杆或油管扶正器,并在注水泥塞期间上下活动或旋转管柱。

水泥浆试验条件应按照挤水泥条件确定。水泥浆稠化时间应为注水泥和顶替时间及起钻和循环时间之和附加1~2h。

注水泥塞应使用前置液和后置液并进行相容性试验。

替浆结束后应将注水泥塞管柱上提至预计水泥面至少1个立柱以上,同时应控制上提注水泥塞管柱的速度,防止污染水泥塞。

水泥塞候凝时间一般为24~48h ,侧钻水泥塞36~72h。一般采用钻进方式加20~100KN钻压检验水泥塞质量。报废井及封堵底水的水泥塞应加压检验。

探水泥塞面时应采取安全措施防止未凝固水泥固结钻具或憋泵。 (1)钻软水泥时应控制钻压,并在钻水泥塞前处理好钻井液。

(2)不应完全依靠水泥浆化验结果确定水泥浆凝固时间,宜假定井下温度低于水泥浆试验温度。

(3)不应完全依赖悬重变化判断水泥面,宜假定探水泥塞面时水泥浆未凝固。

(4)井眼较大时应在理论预计的水泥面位置以上2个立柱开始循环洗井;井眼较小时应在理论预计的水泥面位置以上3~4个立柱开始循环洗井。

(5)下钻发现悬重下降时应上提2个立柱后再开始循环。 8、特殊固井工艺 1)分级注水泥

根据井下情况采用相应的分级固井工艺。根据井型选择分级箍类型,井斜大于25°以及全角变化率较大的井段不宜选用机械式分级箍。所选用分级箍的强度应不低于与其联接的套管强度。

分级箍安放位置的确定原则

(1)根据油、气、水层及漏失层位置和完井方法来确定分级箍安放位置。

(2)应根据地层破裂压力梯度,按平衡压力固井要求将分级箍安放在地层致密、井径规则的裸眼井段或上层套管内。

(3)多组油气层间距较大时,分级箍宜安放在上部主力油气层底界下方40~60m。 (4)对于易漏地层,分级箍宜安放在漏失层顶界上方50~80m。

(5)对于管外封隔器与分级箍组合使用或只用第二级注水泥的特殊井,按井下实际情况来确定安放位置。

套管柱强度设计应考虑注水泥后关闭分级箍循环孔时产生的最大附加轴向拉力。

应确保浮鞋、浮箍工作可靠和分级箍部位的水泥环质量及关闭孔的密封良好。 2)尾管注水泥

应按规定对作业用钻杆、短钻杆进行检查、更换,并尽量保持尾管送入钻具同径,必要时应进行探伤检查。

应使用标准通径规对送入管串逐根通径、编号。

对上层套管应进行刮管作业,悬挂点上下50m内刮管不少于3次。怀疑上层套管磨损严重时,应测微井径检查。

对送入管串称重时,应记录开泵、停泵、转动、上提、下放时的悬重及开泵排量和泵压。

裸眼段应认真通井划眼,下尾管前应确保井底清洁、井眼稳定。 尾管悬挂器送井前应试压,入井前要做好地面检查、测量。 应认真检查浮箍、浮鞋,保证密封可靠。

尾管应采用悬挂器悬挂。悬挂位置选择外层套管壁厚无变化、水泥胶结质量好的井段并避开上层套管的接箍。对于需要回接尾管的井,悬挂器应联接回接筒。

悬挂器座挂后,卡瓦悬挂处的最小流道面积不小于重叠段最小环隙面积的60%。 悬挂器至少应有两道回压密封和尾管胶塞与球座短节碰合后形成的附加密封。

在套管重叠段、套管鞋处及悬挂装置部位应加1~2只刚性扶正器,裸眼段按设计加扶正器。

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尾管的下放速度,并做到下放速度均匀。

尾管座挂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操作。采用液压悬挂器时,若下尾管过程中遇阻或中途循环,循环压力不应超过座挂压力的80%。

尾管注水泥前循环洗井不少于2周。

尾管注水泥时的各种注替量要准确,施工参数应按要求确定。

尾管固井替浆时应在中心管上下替入适量冲洗隔离液用于冲洗多余水泥浆。循环冲洗多余水泥浆时应先将钻具上提至安全位置,正循环冲洗多余水泥浆时应上下活动和转动钻具。多余水泥浆全部返出地面后方可起钻并灌满钻井液。

顶替达到设计替浆量后仍未碰压时,不宜继续顶替。 尾管回接

(1)尾管回接筒长度不少于0.7m。回接后按设计进行密封试压,回接套管必须注水泥封固。

(2)回接套管前应下入与回接筒尺寸匹配的带有水槽的铣锥、铣柱对回接筒进行检查与修整,并校核回接筒深度。

(3)根据回接筒校核深度准备好回接套管。回接时应根据套管和钻杆伸长量先进行试插作业,并检查插入密封状况。

(4)回接套管柱强度设计按0执行,回接套管应加入适量的扶正器。 3)内管注水泥

当套管内容积较大、注水泥顶替时间较长或特殊施工工艺需要时,可以采用内管法注水泥。

一般采用井底密封的内管注水泥工艺,但根据井下具体情况和施工需要也可选用井口密封的内管注水泥工艺。采用井口密封的内管注水泥工艺时,应在入井前对浮箍、浮鞋进行检查并在施工前确认其工作正常;采用井底密封的内管注水泥工艺时,应在注水泥前检查密封插座的密封状态。

采用井底密封的内管注水泥工艺时,为确保插入接头顺利进入内插浮箍,钻具下部应带有钻杆扶正器。

注水泥时需要下压的钻具重量根据预计最大施工压力和插入接头与插座的最大接触面积计算,并考虑注水泥后套管所受到的浮力影响。

替浆结束后应检查浮箍、浮鞋密封情况。密封不严时,应根据技术预案要求采取适当措施。

(四)套管柱选择和强度校核

采用部颁标准SY/T5322-2000《套管柱强度设计方法》进行套管柱强度计算校核,安全系数按SY/T5322-2000《套管柱强度设计方法》的要求取值。

表层套管校核:抗内压校核是按气侵气柱等温膨胀至井口产生的压力不至于压漏表套鞋处地层来设计,抗挤校核按二开漏失全掏空计算。

油层套管校核:抗内压校核、抗挤校核都是按套管内100%掏空计算。

套管在井下的受力十分复杂,在不影响结果正确性的基础上,仅考虑套管所受内外压的情况。

(五)水泥浆设计和固井作业事故预防

固井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隐蔽性作业,涉及到材料、流体、化学、机械、力学等多种学科,施工时未知因素多,风险大。固井作业施工时间短,工作量大,技术性强,费用高。 因此,要求固井作业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施工,并要有较完备的预防固井复杂情况的预处理方案,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固井作业。固井作业涉及套管、水泥浆浆体性能设计、注水泥现场施工、水泥胶结质量等方面,为此,固井复杂问题和事故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套管及下套管复杂情况,包括下套管阻卡、套管断裂、套管泄漏、套管挤毁、套管附件和工具失败、下套管后漏失或循环不通等。

第二类:水泥浆浆体性能事故,包括水泥浆闪凝、水泥浆触变性、水泥浆过度缓凝等。 第三类:注水泥现场施工复杂情况,包括注水泥漏失、环空堵塞、注水泥替空等复杂情况和事故。

第四类:水泥胶结质量复杂情况,包括油气水层漏封、水泥胶结质量差、环空气(水)窜等。

(一)套管事故

套管阻卡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套管粘吸卡,二是井眼缩经卡,三是井眼坍塌或砂桥卡。

1、套管粘吸卡

1)套管阻卡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1.套管粘吸卡是由于套管的外径往往大于钻杆的外径,套管与井壁的接触面积大于钻杆的接触面积,上扣时间要大于钻杆的上扣涉及,且下套管时又难以旋转,因此,卡套管的发生机率较大。

2.井眼缩径卡套管是由于井眼不稳定,特别是钻遇蠕动性岩盐层或由于钻井夜性能不好形成较厚的假泥饼,导致井眼缩径,造成缩径卡套管事故。

3.井眼坍塌或砂桥卡套管是在下套管过程中或下套管结束后发生井眼坍塌或形成砂桥造成卡套管事故。

4.下套管前没有认真通井,对缩径段没有很好地划眼,易造成卡套管事故。 5.下套管作业没有认真准备(包括组织、工具等),造成下套管时间过长或中间停顿等,易发生卡套管事故。

搜索更多关于: 钻井工程规范 的文档
钻井工程规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er1v3i1u91is5207329_1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