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三、四、五单元
2013学年秋学期期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
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
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3、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必须培养科学( )
A、行为习惯 B、工作方法 C、思维方法 D、认知态度
4、养猪是平凡的工作,被有的人看做“下贱活儿”,但有人创造了科学养猪方法,当上了模范饲养员;站柜台是平凡岗位,被有的人认为“低人一等”,但有许多人干得很出色,深受顾客欢迎。这些事实主要说明( )
A、 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照样精彩 B、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C、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D、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5、“志当存高远”是三国时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饮长江水”是北方几代人的梦想。经过几十年的科学论证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从设想到开工说明了( ) A、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人生奋斗的目标 B、任何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
C、理想只有经过奋斗才能转化为现实
D、崇高理想是我国各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7、“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
A、适度 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 D、主动热情 8、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10年冬期末考试二年级职专班政治试卷 共一张四页四大题 第1页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9、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 )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
C、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10、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名词解释 1、矛盾
2、实践
3、本质
4、创新能力
5、理想
三、判断题
1.“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动”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观点。(√ ) 2.人是没有羽毛,两条腿走路的动物。 (× )
3.“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错误在于夸大了运动。 ( √) 4.刻舟求剑之所以不得是因为楚国人否认了运动。 ( √)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说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 √ )6.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只有处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 ( √)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告诉我们量变到一定程度才
会发生质变。 ( √)
2010年冬期末考试二年级职专班政治试卷 共一张四页四大题 第2页 《哲学与人生》第三、四、五单元
8.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 )
9.算命是封建迷信,电脑,算命就不是封建迷信,因为电脑是新事物。( × ) 10.“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两句没有区,别。( ×) 11、认识事物的关键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认识事物的现象并不重要。( × ) 1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需要反复多次的实践。( √) 13.√
14、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 ( √)
15、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
四、简答题
1、实践有哪三个特征?
2、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3、如何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4、我们怎样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5.如何理解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答:1.理想是人生前进的方向。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3.理想是精神的支柱。
6.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表现?
答:含义: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表现:第一,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人能通过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7.为什么说新事物必须战胜旧事物?
答: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2010年冬期末考试二年级职专班政治试卷 共一张四页四大题 第3页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量。
8、简述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基础和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其次,外因是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制约作用的各种外部条件、外部因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五、论述题
当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按照书上的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并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好“知行统一”? 答: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使人产生认识事物的需要。 其次,实践确定认识的对象。
再次,实践是沟通人与事物的桥梁。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 其次,实践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再次,实践的发展提供大量的经验材料。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在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能动地不断飞跃过程。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因此我们因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010年冬期末考试二年级职专班政治试卷 共一张四页四大题 第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