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 答案:A
2、宋太祖曾经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从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管 D、“强干弱枝,受内虚外” 答案:A
3、在元代的行省制度下有十大行省,但也有些地区不包含在师大行省之内,它们是( )
①岭北 ②西藏 ③湖北 ④今北京周围地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D
4、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变,房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与省,
若有边徼(jiao)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答案:D
5、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答案:C
6、汉武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 A、中朝 B、外朝 C、三公九卿 D、尚书 答案:A
7、唐朝时刘晏长期长官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答案:A
8、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工作顺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9、“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工业,覆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
A、唐朝门下省 B、唐朝中书省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答案:A
10、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 )
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答案:C
11、“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利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答案:D
12、中国古代某大臣上述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民主,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优可能生活在( )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答案:C
13、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治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
A、世官制维护了特权等级的利益 B、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各种人才 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D、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答案:D
14、《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时)薛中书元超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世家大族)女,不得修国文。'”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
①科举取士成为重要的选官途径 ②士族门第观念仍很强烈 ③进士科受时人追捧 ④唐朝中书令负责修撰史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A
15、“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