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生通过观看试验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
5、结合探究二和探究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课件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理解,再次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一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四、实践运用 提升技能
1、判断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说明理由---师生评议
2、口答题:【题目内容见多媒体展示】独立思考---抽生汇报---学生评议
3、拓展运用:【课本例题3】学生分析题意---小组合作解答---学生解答展示---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题、口答题题型的训练,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巩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而拓展题型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谈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六、课堂作业:
1、做在书上作业:练习四 第4、7题
2、坐在作业本上作业:练习四 第3题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附后
51
52
圆锥的体积(2)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
11板书:V圆锥=V圆柱=Sh
33【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沙堆底面积:
3.14×(4÷2)2=3.14×4=12.56(m2)
沙堆的体积:1/3×12.56×1.2=0.4×12.56=5.024≈5.02(m3) 答: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 2.教学补充例题。
例: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m,高是1.5m,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kg,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53
4答案:13×3.14×()2×1.5×735=4615.8(kg)
2【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先组织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演算,教师集体订正。 答案:
13.14×(4÷2)2×5××7.8=163.28≈163g
3【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沙堆底面积:3.14×(4÷2)2=3.14×4=12.56(m2)
1沙堆的体积:×12.56×1.2=0.4×12.56=5.024≈5.02(m3)
3答:这堆沙子的体积大约是5.02m3。
54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P32~3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