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5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地球化学 编号
一、名词解释:对所列名词、概念做简要说明(共40分,每条2分)
1.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2. 微量元素:广义微量元素指自然界中含量很低的、或者很分散而不富集的那些元素。一般在自然体系中含量低于0.1%。
3. 活度:在标准状态下,溶液中组分的热力学浓度,即校正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性质的偏差。
4. 逸度:逸度(Fugacity)在化学热力学中表示实际气体的有效压强,用表示。它等于相同条件下具有相同化学势的理想气体的压强。在与化学势有关的描述理想气体性质的热力学式子中用逸度代替活度,即可得到相应的描述实际气体性质的关系式。 逸度的物理意义是它代表了体系在所处的状态下,分子逃逸的趋势,也就是一本物质迁移时的推动力或逸散能力。
逸度的定义是:(dG)=R*T*d(ln f)
5. 封闭体系:与外部环境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体系,称为封闭体系。
6 稳定同位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相同,原子质量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半衰期大于1015年的元素的同位素。 7. 放射性同位素; 8.; 质量作用定律
9. 同位素分馏系数;
10.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固有特性,不随外部因素而改变。 11. 扩散交代作用:在交代作用过程中,物质组分的扩散和移动主要由溶液的浓度差决定的,称为扩散交代作用。这种交代作用比较局限,一般多分布在岩脉和矿脉的附近。
12 渗滤交代作用:在交代作用过程中,物质组分的带入和带出是通过在裂隙和间隙中流动的热液而实现的称渗滤交代作用。
13. 均一温度:室温下呈两相或多相的包裹体,经人工加热升温,转变成原来的均匀的单相流体,此时的瞬间温度称为均一温度,一般认为代表矿物形成温度的下限,经压力校正后可获得近似的矿物形成温度。 14. 盐度:
15. 类质同象; 在晶体的内部结构中﹐部分位置被性质类似的其他种离子或原子所占据﹐共同形成均匀﹑单一相混合晶体的现象。
16. 干络根;:存在于沉积岩和沉积物中不溶解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17. 水—岩相互作用:水或水溶液与矿物、岩石间的化学反应。
18. 瑞利过程: 在自然界存在一种特殊的体系,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物相分离。分离前不同物相之间保持着热力学平衡并处于封闭体系状态,但分离之后一相物质不断离开体系,不再与另一相保持平衡。这种在开放体系中进行的过程称之为瑞利过程。
19 矿物共生组合: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性质的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的可以反映一定成因的共生的矿物组合。
20. 稀土元素:最早人们常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为土。稀土一般是以氧化物状态分离出来的,又很稀少,因而得名为稀土。现在稀土元素指15个镧系元素加上Sc和Y。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同一位置,称为同位素。 地球化学障:表生带在短距离内迁移条件明显交替,并导致化学元素浓集的地段称为地球化学障。
二、 简述Sm-Nd和Rb-Sr放射性同位素体系定年的基本原理,并以花岗岩为例探讨成岩物质来源(20分)
三、简述流体包裹体形成过程,测定方法,并举例在探讨矿床成矿过程方面的应用(20分)
四、试论在活动大陆边缘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特点(20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