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的山水田园世界
内容摘要: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本文旨在探讨其笔下恬静自然的田园世界,以及在纯美的山水田园间所寄托的个人情感。
关键字:陶渊明,山水田园,个人情感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新的境界。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政治纷扰、战乱相寻的黑暗年代,他29岁出仕,但这污浊的仕途终究不是他的栖息地,所以在41岁那年,诗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在这期间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他用诗建立了一个与现实相对峙的田园世界。而我们也恰能从他所描绘的世界里体会出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这是一个宁静而清纯的世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染,虚室有余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人\结庐在人境,而如车马喧\,漂泊、疲倦的心灵终于有了归依和慰藉。
这是一个温馨而平和的世界,\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诗人可以\傲然自足,抱朴含真\,他与农人结社饮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过门更相呼,有酒
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辞官后的诗人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和农民们打成一片,有时\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欠?田父有好怀,\有时\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人终于可以暂时远离世俗的尘嚣,忘却奔波的烦恼。
这是一个平静而充实的世界,有劳动的艰辛,收获的期待,也有丰收的喜悦,充实的情怀。诗人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获早稻于西田,\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却\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在淳朴的田园生活中,诗人躬耕自给,亲自参加劳动,体验了劳动人民的感情,也使自己的生命找到了依归。
这是一个理想而完美的世界,\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桃花源寄托了世世代代人们的美好理想,给苦难的现实人生以补偿和慰藉,它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它永远鼓舞着人们为反抗不合理的现实而斗争,永远召唤着人们,按照至善至美的标准去建立一个共同依赖和共同支撑的美好社会。
这是一个自由而充满灵性的世界,诗人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或\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总以艺术的心灵发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把艺术与人生凝结在一起,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
人生,使人生艺术化,也使诗具有了充实的人生内容。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的最高层次。
这恬静自然的田园世界显然是陶渊明用诗的形式高度纯化,美化来的,它变成痛苦现实世界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或摆脱生存尴尬的一种精神独处方式。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所走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诗人努力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飞鸟、游鱼正是诗人精神追求的形象写照,\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仍能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出污泥而不染,实在难能可贵。于是诗人高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走向了归田隐居、躬耕自守的道路。归田躬耕后的诗人\即事多欢欣\,诗人的生命充实而美好。
总之,诗人归田之后,把自己融进坚实的生活中,投入大自然之中,涵咏俯仰与大自然融成一片,出口皆成天籁,不仅创造了艺术的田园诗世界,而且诗人的生命因此也超越了时代,得到了永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