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最新整理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
及简便运算》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教案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 17~18 页例1~2,练习四第 1 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 1 出示例 1 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
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 94=49。 教师:
1 / 11
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
152=215 85=58 教师: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 1: 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 2: 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
如果用 a、b 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 2 出示例 2 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
---------------------------------------------------------------最新资料推荐------------------------------------------------------
(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 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
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 1: 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 2:
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 3: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
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 乘法结合律。 教师:
如果用 a、b、c 表示 3 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
(ab)c=a(bc)。 教师:
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
3 / 11
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 19~21 页例3,课堂活动第 1~2 题和练习四第 2~6 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习例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