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 钻机定位系统和垂直控制系统
旋挖钻机采用全电脑控制系统,在操作室即可监控主桅杆、钻杆垂直度和进尺深度。钻孔时钻机可自行至桩位处,把钻机的钻头对准桩位,并调整钻机底盘水平。
7.4.8 转速、进尺对成孔的影响 普通钻斗(包括无底板和有底板钻斗)在钻进时必须严格控制进尺,防止孔内事故发生。
钻进时,钻齿切削岩土进入钻斗内,通过伸缩式钻杆和主卷扬机提升钻斗到孔外,钻杆反转卸土,返回孔内,进行下一个循环。若进尺太大,则进入钻斗的岩土将通过钻斗上部充填到钻斗四周,泥浆将不能进入钻斗下部,在提钻时钻斗下部形成真空,不能提钻,造成孔内卡钻事故。根据地质状况和钻机性能,旋挖钻机在各类土层中的转速、进尺如下:
土层钻进时:转速45~55转/min,进尺一般控制在40~50cm,采用慢速进尺、常修孔。
细砂层钻进时:为防止对细砂过分扰动,转速控制在40转/min以内的中等转速,钻杆适当带紧,采取轻压有控制地向下钻进,进尺一般控制在60cm左右,但必须采用双底板捞砂钻斗。注意:出渣时,提斗速度不易过快,钻斗满载时升降速度控制在0.8m/s以下,空斗升降速度控制在1.0m/s以下。
7.4.9 粗砂层钻进时:可较细砂层的钻速适当加快,采取轻压满钻,通过较高的转速,从而提高钻速度。
旋挖钻机机组一般配备筒式普通钻头、筒式捞砂钻头、长螺旋钻头、短螺旋钻头、开岩钻头、螺旋磨岩钻头等多种型号,在施工中应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更换合适的钻头。根据本桥桥址处地质情况,宜采用单锥单螺旋钻头或双锥双螺旋钻头。
9
7.5 清孔
钻孔至设计高程,经对孔位、孔径、孔深和孔形等进行检查确认合格后,应立即进行清孔。旋转钻机采用换浆法清孔。清孔应达到以下标准:
(1)浇筑水下混凝土前,清孔后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10cm,严禁用加深钻孔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2)孔内排出或抽出的泥浆手摸无2~3mm颗粒,泥浆比重不大于1.1,含砂率小于2%,黏度17~20S。
(3)自检合格以书面形式尽快通知旁站监理工程师验收。并准备验收记录,未经监理工程师验收批准的桩孔不得灌注混凝土。
7.6 检孔
钻孔灌注桩成孔后,要对桩孔进行检查验收,检测内容包括: (1)桩基的平面位置、孔径不应小于设计孔径; (2)孔深不小于设计规定; (3)倾斜度小于1%。
(4)孔深、孔底沉渣采用标准测锤检测,孔径、孔形采用自制检孔器检测。检孔器用Ф28和Ф16钢筋制成,检孔器外径等于钢筋笼外径+100㎜,检孔器长度是检孔器外径的4~6倍,检孔器顶面几何中心焊起吊圈。检测时,将检孔器吊起,使笼的中心、井孔的中心、吊绳保持一致,慢慢放入孔内,上下畅通无阻标明孔径大于设计桩径;若中途遇阻则有可能在遇阻部位有缩径或弯孔现象,应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检孔器还可测孔位、桩孔倾斜度,将检孔器放入孔内,调整起吊滑轮,使吊绳保持竖直,此时吊绳位置即为桩孔中心位置,将起吊滑轮固定测出滑轮至井口距离,测出检孔器下放时各个位置的水平偏移,就可推算出个测点偏移桩中心距离及倾斜度。
7.7 钢筋笼骨架的制作安装
10
7.7.1 钢筋笼使用的所有钢筋应具有出厂日期和质量证明书,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制作前先将主筋调直,清除钢筋表面油污和杂物等。钢筋下料要准确控制下料长度。
7.7.2 钢筋笼在钢筋加工场集中制作,每节长度不大于18m。对于长度大于18m的钢筋笼分节时,应考虑主筋接头按规范要求错开。两节钢筋笼对接的一端宜预留1-2m箍筋不绑扎,以便于主筋在孔口连接时施工方便。
7.7.3 桩基钢筋笼加工时主筋接头采用闪光对焊,安装时搭接单面焊,每一截面上接头数量不超过50%,单面焊时,焊缝长度大于10d,双面焊时,焊缝要大于5d,要求焊缝饱满,焊缝深度和宽度满足规范要求。搭接焊时,注意接头两侧主筋中心必须位于同一直线上。所有加劲箍和主筋的连接点必须满焊。
7.7.4 加强筋弯制成型后点焊待加强筋和主筋连接成一个整体后再施焊,加强筋点焊后必须用扳手消除弹性变形,焊工必须持证上岗。加强箍筋与主筋连接全部焊接。钢筋笼的材料、加工、接头和安装,符合要求。钢筋骨架的保护层用设计的“直径为15cm混凝土滚轮”来保证,按竖向每隔2m设一道,每一道沿圆周布置4个。
7.7.5 钢筋笼制作完成后,骨架安装采用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吊装钢筋笼,采用自制平板车水平运输钢筋笼,为保证骨架不变形,须用两点吊:第一吊点设在骨架的下部,第二吊点设在骨架长度的中点到三分点之间。起吊时先提第一吊点,使骨架稍稍提起,再与第二吊点同时起吊,待骨架离开地面后,第一吊点停止起吊,继续提升第二吊点。随着第二吊点不断提升,慢慢放松第一吊点,直到骨架同地面垂直。骨架入孔时应慢慢下放,严禁摆动碰撞孔壁。将骨架临时支撑于护筒口,再起吊第二节骨架,使上下两节骨架位于同直线上进行焊接。
7.7.6 桩基钢筋笼焊接完成后,连接好声测管,在最上一节骨架上
11
焊接吊筋,吊筋的长度根据桩顶高程到孔口的位置确定。吊筋应牢固固定在孔口的吊杠上,防止钢筋笼上浮或下沉,更要严防掉笼。吊杠可用型钢或钢管制作,其刚度必须能够承受全部钢筋笼的重量,并能抵抗施工过程中偶然的旋转。
7.8 导管安装
7.8.1 水下混凝土的钢导管应内壁光滑、圆顺,内径一致,接口严密,导管直径为30cm。导管管节为2.65m,最下端设3.8-4m的长节,另
备0.5m、1m、1.5m左右的若干个调节管节,导管采用螺旋丝扣连接。
7.8.2 导管组装后轴线偏差,不超过钻孔深的0.5%并不大于10cm,试压力为孔底静水压力的1.5倍。导管长度按孔深和工作平台高度决定。导管安装后,其底部距孔底有250 ~ 400mm 的空间。
7.9 二次清孔及水下混凝土灌注
7.9.1 二次清孔 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应检查沉渣厚度,沉渣厚度应不大于10cm。如沉渣厚度超出规范要求,则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使沉渣悬浮,然后立即灌注首批水下混凝土。
7.9.1-1吊装钢筋笼 7.9.1-2 安装导管
7.9.2 首批封底混凝土
首批封底混凝土下落时要有一定的旋挖能量,能把泥浆从导管中排出,并能把导管下口埋入混凝土不小于1m深。足够的旋挖能量能够把桩底沉渣尽可能地冲开,是控制桩底沉渣,减少工后沉降的重要环节。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