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逐渐向内部动机转化,其强度也随年龄而增长,强化物主要来自教师的表扬或奖励。
(5)师生关系不同。自主学习中教师处于辅助、引导的地位,帮助学生完成既定目标,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知识交流主体。而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是知识、真理和成人社会的化身或代表,是知识传授、技能养成、品德规范的执行者与监督者,与学生形成从属关系。
(6)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对自主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看学习者的参与程度,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在各个环节的主体性发挥得怎么样,以及学生是否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获得了对于个体而言具有新颖性的体验、达到了自己确定的目标。接受学习的评价主要在于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了多少,掌握程度如何,对于个体的情感体验、知识过程等方面的关注比较缺乏。
虽然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在以上几个方面存在区别,但并不能说接受学习是一种落后的学习方式,也不能认为自主学习就可以替代接受学习。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应是:自主学习要以接受学习为前提,接受学习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二者相互补充,彼此协调,共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与进步。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接受学习对学习者的要求并不高,因此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学习形式,而自主学习的存在则具有特殊性。就目前而言,接受学习是一种被公认为最经济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比较短的时间迅速获得大量系统化的人类知识经验,并在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技能,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只要智力发育正常,具备接受学习最起码的生理要求,接受学习就有可能实现。而自主学习则不然,它要求学习者不但应该具备学习的能力和基础,还应该具有比较充分的自我意识,能够自主地确定、生成和监控学习的整个进程,学习的自主权在自己手里。因此,在大多数时候,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流形式。
(2)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之前以及初始阶段,接受学习是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表明,学习者只有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倾向性和学习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实施自主学习。但是,这些条件是在个体自然成熟与后天社会环境、生活实践交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起来的。如学习者在小学中、高年级才能够形成一定的目标意识,但是其动机仍然以外部的奖惩为出发点,兴趣也十分不稳定,意志力还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形成。可见,在小学时期,自主学习虽然有了存在的可能,但仍然应该以接受学习为主。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但是这个时候的学习者稳定性不够,体验到的内心冲突频繁、激烈,自制力比较差,自我意识易于两极发展。因此,自主学习应该与接受学习交叉进行。只有到了高中阶段以后,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能力全面,教师才可能由接受学习中的关键角色转变成为自主学习的辅助角色,放手让学生在某些知识领域开展自主学习。可见,那种超越学生发展水平,盲目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发展的进程中,接受学习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应该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自主学习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也使它不可能取代接受学习。第一,自主学习难以保证学习者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某些知识可能是不完整的,也可能只注意焦点问题而没有抓住核心和关键;第二,自主学习由于是自我探索,在时间和精力上显得并不经济;第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一个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是自己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它的前提是必须有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存在,而自主学习本身并不能提供这样的知识结构;第四,为了保证全体学习者具备最起码的知识、能力水平,有些学科知识在教材中的安排是不考虑学习者自身兴趣的。以上四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解决。
五、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如何来开展自主学习呢?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
1.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教师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之前,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基础。其次学生能否理解您准备让他自主学习的内容。因此,要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就要研究学生。
2.课题、目标要能被学生掌握。教师确定的目标,是经过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教师确定的课题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掌握的课题。要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课题和目标。
3.学生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学习,而自己学习就要有一定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本科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授之以渔”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4.学生能根据课题的性质改变学习方法,拥有解决新问题,发现新方法的能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解决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讨使用有效的新方法。
5.学生要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互相帮助。 教学中注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几点思考:
1.先学,是为了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课改初,要坚决地把先学(自主学习)放在课堂,让学生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先学(阅读、作业)的习惯,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先学要进行必要的具体的指导。一节课按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分成若干环节、步骤,每个环节的任务要求要具体明确,并让学生清楚,这是目标意识;每个环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要明确,让学生养成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的习惯,这是时间意识;每个环节结束前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任务完成状况进行现场的检测、反馈,把教学目的和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是效果意识。先学的核心是阅读和思考,特别是在初始阶段;先学的关键是即时反馈。
2.后教,是为了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针对性和提高性是“指导——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灵魂。针对性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在超前阅读和思考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要是一时提不出问题,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切实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一定要强。建立在学生先学基础上的教学千万不能全面系统、面面俱到、平铺直叙。
3.真正的好课,不是老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特别是在学生的独立的学、思考的学、探究的学、质疑的学、欣赏的学,学生是怎样通过阅读、思考、质疑、交流等方面出彩。课堂缺乏开放性、批判性的质疑和互动以及深刻的体验和感悟,算不上优质的课。
4.教师预设多了,对课堂教学控制就会强了,从而会导致课堂上学生参与少了,学生的经验、思维参与少了,学生感悟体验和自主建构少了。这样,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到了东西,知识上有提高,情感上有变化,但是这种学习未必进入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因此,过于预设的教学可能导致学习外在化、空心化,与学生生命脱节。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