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日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的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只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的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1.我们信而好古的态度的新意义的实质是什么?
2.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思路剖析]
要解答这一类题,首先要回到对应位置,理清前后文的关系,弄懂前后文的意思,从而找准答案。如第一题中“新意义”出现在“这样,我们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句中,“这样”分明有承上作出推论的意味,“发生了新意义”又有悬连下文的暗示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前后文找出答案。
[解答示范]1、从前后文的联系来看,信而好古并不是为了“敬”,而是为了“卖老”。
2、这句话的前文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比喻,将古代比成一个小孩子。第二句话
是说,人类的历史过程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第三句话说年代愈古积的年头愈短,好像人的年龄越小。接下去用“所以”表明下文是推论。这样一看,角度也就清楚了:从历史的积累来说的。
[今日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早已想写一点东西了,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1、对文中“时时”“袭击”“至今”的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A、“时时”是突出袭上心头的频率之高
5
B、“袭击”是突出对自己的打击之重
C、“至今”是突出痛苦的程度之深 D、三个词突出了悲愤之情太深太重,时间太长。
2、找出第一段中与“忘却”含义相同的但却是委婉含蓄的说法。
3、判断下面的说法正误
A、“不敢”:慑于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压力,想揭露又有顾虑,是一些倾向进步的报章的态度。“不愿”:态度暧昧,力求“中立”,生怕受到牵连。“不屑”:对年青人的牺牲认为不值得置笔,实质是和反动派立场一致的反动报章的态度。( )
B、“不敢”:怕受牵连,胆小怕事的报章的态度。“不愿”:面对恐怖,冷静思考,不愿再作无谓的牺牲的报章的态度。“不屑”:认为几个中国人并不新奇,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报章的糊涂落后的态度。( )
4、“悲愤”、“悲哀”有什么不同?两词可不可以调换位置? 答:
成绩分析:
6
第6日 姓 名:
[今日例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了一只母鸡,每天下一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1、 原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中“大胖子”指哪些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能从寓言故事中读出与原寓意不同的看法吗?试举一二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剖析]
1、这一题考查的是对寓言故事的寓意理解。应该说文中已经基本点明寓意了,只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就算完成任务了。讽刺贪婪的人就是这则寓言的目的所在。
2、“小心眼”只能用于人,而人的心眼大小并不在于人胖瘦。可见,这里的“大胖子”并不是就人的躯体而言。那么,我们常用肥、胖之类的词来代指什么对象呢?
3、这是考查发散思维能力,看你能不能从原作中延伸出去,发抒自我的感受,作出自我的思考,见出常人所未见。
[解答示范]1、贪婪的结果是连现有的也丧失了。(当然也可以换用其他的说法。只要意思符合也就行了。)
2、我们一般喜用肥、胖等词指代有钱人,暴发的人,故这里的“大胖子”是指有钱人。此题可答为:“有钱人往往很吝啬,不肯帮助别人。”意思相近即可。
3、这一题可有许多答法。如从加倍喂鸡导致鸡不生蛋,可以推知做事要从规律出发,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从老婆子的不满足于一天一只鸡蛋而想两只,可以设想,假如老婆子这一愿望满足了,那么则还可能想每天得到三只鸡蛋,由此可以得出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成语所谓“欲壑难填”就是这个意思。 [今日习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拣最美丽的鸟做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所挑中,其他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羽毛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
7
必是学者或思想家,才草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个干净,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揭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1、 原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2、 本文选自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作者借寓言故事要讽刺的现实社会中怎样的现象?
3、 “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是人类常用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 形象大于思维,如果从原寓言出发进行分析,我们还会得到许多新的认识。请你通过分析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成绩分析: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