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201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0 5:55: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社会学概论 一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2孔居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社会学原理) 3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陈千秋) 4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5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6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朋友谈心)

7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8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丛) 9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具体运算)

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11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12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13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14注重对人的管理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15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16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17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在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1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韦伯)

19我国消灭剥削阶段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2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21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22提出社会失范的是(迪尔凯姆)

23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形式主义) 24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社会失范论) 2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发球哪种类型(积极的控制) 26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2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不充分就业) 28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两个方面。 29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包括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和(恶性循环论) 30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经济学定义) 31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32社会工作是(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33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

34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35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国。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36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问题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文化类型说) 37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依附理论) 38社会超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丁伯根) 39后工作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贝尔) 40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微电脑) 二填空题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2严复翻译斯宾塞《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建筑学肄言》 3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4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通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6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7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期对符号相互作用论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个个主观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8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9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过程。、 10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院)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的权威学说。

11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 12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13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14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

15管理学家麦格雷则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16社区一词则德国社会学家(腾巴斯)最先使用的。

17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18(社会分析)的匡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系统理论三种。 19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论),种姓制和阶段。 20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21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 22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实用性设备和(象征性设备)

23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24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来的。 25社会控制的目的是遵从(社会行为规范)

26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环境压力)来实现的。

27社会失落论从(社会结构)失调,人们失去可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角度解释越轨行为。 28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29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30劳动就业业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31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32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及(社区工作) 33我国(农村救民)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34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按(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 35“文化类型”说是由(索罗金)提出的。

36社会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景托)和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等。 37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和群体流动。

38社会家同,未来学家托尔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第三次浪潮) 39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经院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派。 40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的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之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间为优势需要。

3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对的青春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5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6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7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8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例,叫做社会分层。

9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

化优先。

10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11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扩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12贫穷文化论:是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13社会保障:是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4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15生活方式: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16全球发展理论: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同,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全球发展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研究机构是罗马俱乐部。 四简答题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答:A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B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C人类的社会是自然办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答A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动力;B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C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答:A人类离不开交往;B社会交往是人个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学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C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D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A传授生活技能;B教导社会规范;C指点生活目标;D提供角色人选。

5简述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及功能。答:条件(保持较小的规模,进行直接地面对面地互动,保持相互持久的互动关系)功能(A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B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C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需要结成群体;D初级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的认同和责任感。

6简述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A社会组织是有组织起来的群体;B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C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D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E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7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答:A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B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C共同的社会生活;D有自己的社区文化;E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8简述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答: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物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能形成了不同的阶段,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告社会认可了区别。 9简述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答: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是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10简述社会控制的功能。答:A维持社会秩序;B维持正常生活;C促进社会发展;D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11简述首先与法律的作用的区别。答: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首先产生的时间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社会中不是永恒,区别在于:A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B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C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

12简述社会问题的成因。答:A人与环境关系推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B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的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13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答:A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B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C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D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14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有哪些异同?答: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历史:A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福利思想的文明古国,并实施保息六政,社会乡约等制度;B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实践,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涉及面广,项目众多,但在城乡之间有较大差异。它对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主要问题是国家包揽过多,只讲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以及城乡之间差距过大等。

15简述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答:社会流动类型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社会流动划分:A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B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C按流动参照物划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

16简述依附理论。答: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普雷地提出的核心与边际国家不平等理论。 五论述题

1试述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答: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受以下条件限制:A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式是有影响的;B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指针,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答: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认为,阶段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段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提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其中之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段的本质是剥削,阶级的本质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3试述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答: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劳动就业问题是指活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新增劳动的就业,解决隐性失业和体质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A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B广开就业渠道;C继续控制人口增长;D建立行业,失业保险制度。

4试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性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A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B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C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D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搜索更多关于: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2011 的文档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201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gi641cz066d7jn4l1y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