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研究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蓬勃发展,目前在虚拟学习社区学习已成为多领域人群的选择。一个成功的虚拟学习社区首先要有成功的设计方案,所以虚拟学习社区各要素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各个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社区进行了归纳和概括,阐述了常用的平台选择、技术应用和整体模块的设计,最后介绍了对构成虚拟学习社区的各要素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 学习环境 方案 引言
20世纪30年代,“community”由美国传入中国,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部分学生首次将英文的Community译为“社区”,然后这一词逐渐成了中国社会学的通用语。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等(2003)将社区界定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1] 马洪亮,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06,(9):20-24.)接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逐渐出现了虚拟社区。而后,随着网络环境中虚拟社区的兴盛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逐渐产生了虚拟学习社区这一概念。
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又称网络学习社区、在线学习社区、电子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技术及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社中,利用这几个题名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393篇,截止日期为2011年7月19日,对这十年做研究趋势图(图1)。
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中2001年4篇,2002年4篇,2003年12篇,2004年21篇,2005年24篇,2006年40篇,2007年46篇,2008年65篇,2009年74篇,2010年86篇2011年1月1号到7月19号17篇。近几年来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关注度逐年上升。 1 多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社区
1.1教育社会学视角
乔纳森曾经指出,大部分的社区研究都同意社区含有以下要素:人口集团、地域、部分与劳动分工的互赖关系、具有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特质、归属感、自我维持与发展。我国社会学家王思斌、郑杭生等对社区构成要素也都与此相似,比如王思斌认为社区的基本要素包括(1)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2)一定的地域界限;(3)共同的社会生活;(4)社会文化;(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虚拟学习社区的形成过程是:社区--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或者:社区--虚拟社区--虚拟学习社区。由此看来社会学中的社区和虚拟学习社区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从社会性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者进行的社会性交互越多,获得知识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在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过程中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来协调其成员和集体在学习方面的需要。另外对于学习的社会性的认识,是当代学习理论发展的趋势之一。学习的社会性体现在知识的社会性、学习者的社会性和学习过程的社会性三个方面,这都要求学习方式的社会性相应的增强。
1.2 教育管理学视角
一个设计与实施良好的虚拟学习社区,必然也有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虚拟学习社区主要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教育管理学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明确指出以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作为参照系,有的则以透视西方虚拟学习社区管理历史及其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探讨合适的管理形式和方法。
1.3 生态学视角
虚拟学习环境可以看成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构成,张立新教授几年前就提出把虚拟学习社区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注重其系统性和平衡性,虚拟学习环境中目前涌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解释,即存在环境生态危机。要实现现实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持各生态要素间的平衡关系。虚拟学习社区中也一样,其中的学习者、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作为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设计虚拟学习社区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它的生态性,要注意以下两点:(1)从宏观角度对虚拟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优化其整体功能,实现其自组织性;(2)从微观角度对各类子环境进行具体设计,优化其内部结构,增强学习者的网络适应性。 2 虚拟学习社区的结构 2.1平台选择
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有Moodle平台(如基于Moodle开展的网络课程)、Blackboard平台(如北京大学教学网)、Web2.0支持下的网络平台(专题学习网站、微博群、博客群)、SecondLife 平台、基于复杂网络的BBS平台、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平台等。这些虚拟学习社区平台中Moodle平台是免费开源的。
2.2技术框架
不同平台支持下的虚拟学习社区所选用的技术框架也是不一样的。在软件开发中,都使用三层架构或分层的思想,来保证软件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在三层构架的开发中,分为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曾森灵,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重复]
2.3功能模块
不同的建设目的,依据的指导理论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功能模块,不过大体来说没有太大差异。按不同的使用对象,有为教师或组织者提供学习指导支持服务的功能,如教学公告栏、班级组织管理、在线教室、作业管理、教学计划、教学日志、共享资源或课程管理、学生评价管理等模块;有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及知识管理提供支持服务的功能:自我测试、学习计划、学习导航、学习记录、在线笔记、学习日志、知识搜索、资源上传/下载、作业提交、收藏夹、知识地图等模块;有为学生协作交互提供支持服务的功能:BBS(分不同的栏目,如问答区、分享区、个性秀、生活交流等)、站内信箱、共同写作(知识百科)等模块;有为社区管理员提供的相应管理功能:系统设置、成员注册管理、权限分配、数据备份等。(曾森灵,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我国面向虚拟学习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很多研究者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探索学习社群中常见互动关系的分析方法,但没有针对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社群的协作活动过程、交互内容进行全面考察,也较少考虑如何结合虚拟学习社群的自身特点改进SNA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模型。
3.虚拟学习社区中各要素设计
在虚拟学习社区设计的问题上,Fernback提出虚拟学习社区是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兴趣社区”的,也不是具有相同特征的面对面的学习小组,虚拟学习社区是基于学习者自己的能力参与学习过程已达到为了教育学的某些目标并有一定成果输出的。Hwee.Ling.Lim强调在设计虚拟社区的过程中注意所选择的技术,提前做需求分析并要看学习过程结束输出的成果。Ellen.B.Scales更注重虚拟学习社区中领导者的作用,高校虚拟学习社区的迅速发展更加速了对具有一系列技能的领导者的需求,领导者同时又是相关问题的研究者,为虚拟学习社区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能和虚拟学习社区一同成长。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论述虚拟学习社区设计的几个方面。 3.1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支持性的学习条件,它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在学习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关注学习环境的系统性、平衡性及开放性,也就是构建生态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参考张立新、王陆等学者关于虚拟学习环境的论述,本文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环境模型如(图2) 3.1.1物理环境的设计
物理环境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虚拟空间及融入其中的各种学习资源。物理环境由“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等物质因子构成,是最终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进行学习活动的虚拟物理空间。物理环境的形成有赖于软件、硬件等物质条件的支持和信息资源的融入,而不是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简单相加。一门网络课程的开发,一个教育网站的搭建,都是从物理环境的创设、网站的界面布局、颜色搭配、导航设置等入手的,都是物理环境设计的内容。
3.1.2 情感环境的设计
在设计物理环境的同时,还应关注到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林素仙指出虚拟学习社区中服务从内容、形式和质量上差别不再明显时,情感因素便成为用户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构建面向服务的虚拟学习社区为人们所向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林素仙,支持学习过程评价的虚拟学习社区创建方法研究与实现[D].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硕士学位论文,2008,3.]
3.2 虚拟学习社区中成员角色的设计
丁兴富指出,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一般活动着四类社会角色: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至于着四类角色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职责等既取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也取决于网络教学方式和平台的结构功能等。在Secondlife平台下的虚拟学习社区里,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所以角色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世界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