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1 3:28: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

孤独、哀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美丽、勤劳、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望月兴叹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

4*藏戏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

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h7998iale3h0qq02ukg7f1wl0k4bu014y4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