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客的诗人杜甫眼里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在对江南景物无限赞美与神往的诗人杜牧眼里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
(4分。句子理解,2分;结合事例分析,2分。)
五、积累。共10分。 21、22略 六.微写作示例:
1、我认为周浩应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第一,选择北大并非他个人的选择而是父母老师的意见,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而非依附他人。第二,周浩热爱的专业在技校有更多专业教师教授,他在那里将有更多更广学习的机会,同时该校也愿意给周浩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学习条件。他在那里将有更大发展。由此,与其选择名声大的北大不如选择更适合他的技校。(5—6分) 2、我认为周浩应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北大与技校的选择,背后实际是“顺从”与“自我”的选择:苦学了十二年,选报了自己全然不爱的生命科学,是父母的强烈的指派。他们依据他们的思考,让你成为实现他们人生理想的工具,为了从而从的躯壳?导演塔可夫斯基原是苏联人,但他放弃政府给他的优待而选择去美国重新开始,因为他选择了艺术、自我,而不是工具般活着。只有自己应做自己的主人。(5—6分)
3、我方辩题为周浩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首先,从事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对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一种浪费,因为生活在煎熬之中。其次,若选择了自己所爱,可能不会获名得利,虽不是毕业于名校,但精神世界快乐而充实,自有一番收获。最后,愿每个人成为敢于成为追求理想挣脱家长与老师束缚的勇士,走上自己所喜爱的人生道路,拥有不留遗憾的人生!(6分)
4、我认为周浩放弃北大选择技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其一,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爱职业的机会,既然选择权在自己,便应紧紧抓住,与其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闷闷不乐,不如顺应自的心声。其二,选择技校不意味着没有前途,IBM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最初也是从事缝纫机业务,没有人说从北大走出去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一定大过技校学生,更何况他有着天赋,何不顺应着最合适的道路走下去呢? (7分)
5、我是正方辩手,我认为周浩应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首先,每个人都是自由而独立的个体,都有为自己人生抉择的权力而不为外界干涉。周国平也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其次,周浩对生命科学专业不来电又怎能在此方面有所造诣?兴趣是成功的基石,如若“强扭”周浩,未必结得出好果实。最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周浩考上北大的能力足以让其在技术方面成功,亦不平庸,同样实现价值、社会地位。(8分)
6、反方辩友,我们认为周浩应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事实上,选择北大是老师父母之命,而选择
13
技校则是他个人之愿。爱因斯坦说:“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倘若他不依从个人兴趣,他的人生将索然无味,是对他的摧残。事实上,对社会贡献大小亦和个人对职业热情关系密切。周浩真心喜爱技工工作,那么他便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其超人智慧转化为技术与财富。活出自我,不仅为己,更为社会,故我们支持周浩的行为。 (9—10分)
7、我认为周浩应当放弃北大选择技校。因为这不是他的一时兴起,而是他对自己兴趣理想明晰确立后的坚定选择。这才是青春的本色,选择自己所爱,走自己的路,不惧怕外人的指点,遵从本心行事。周浩的未来是由他自己掌控的,当然,青春也由他自己书写。反观众高校学子,听凭父母亲人的指点,选择了热门专业,却是扔下了理想抱负选择了安稳富裕的人生,他们的青春又是由谁在掌控呢?(9—10分)
【附:文言阅读文本参考译文】
介夫,是疏姓后人,名介。介夫身材挺拔,相貌清朗秀美,与众不同。他的祖先住在赵魏封邑附近,以种植栽培为生,子孙很多,繁衍不已,到了介夫这一代才迁徙到宋国居住。后来,介夫通过司城子罕拜见了宋王,宋王说:“你寄居在我们国家,在这里住了几代了?请明确告诉我。”介夫回答说:“我私自迁居到您的国家,且深受您的恩泽,家业兴旺,我怎敢不装束整齐郑重地来拜见您,向我寄居之地的主人表达敬意以加深了解呢?我虽然只是一个卑微之人,但是我的种植技艺可以用来应对饥荒,供给歉收的百姓,补足百姓生活来源;如果大王您能考虑我说的话,发挥我的技艺,那么我不见得对宋国没有好处。如果您觉得我的技艺没有用处,我的话不必考虑,那请允许我回去效仿鲁国的孔子,过清贫而快乐的生活,这也是我向来的愿望。”宋王说:“擅长种植的人才,我怎么敢错过呢?”于是任命他在阳门处理政事,并且参与祭祀宴飨事宜,每天陪同宋王祭祀,宋王有宴饮之事也一定随同前往。
宋王说:“我现在没有你就吃不好饭,就像没有酱就吃不好饭一样。”于是称呼介夫为“介酱”。介夫听到了,停止吃饭而叹气。宋王说:“吃着美食能忘记忧愁,你为什么还要叹气呢?”介夫说:“酱,就是肉酱啊,子路就曾被剁成肉酱而死。我自念德才浅陋,怎能当得起大王的厚爱。况且您面对着山珍海味,每天享用着美味佳肴,如果有一天您厌倦了美食,也厌倦了我,我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因此不由得叹气啊。然而有德行修养的人胸怀宽广且包容,见识短浅的人求足而放纵,希望大王您能保有君子的宽广胸怀,不受浅陋小人的影响,这就找到了永保国运的办法。”宋王赞许他说的话,介夫平时常穿绿色袍服,宋王便赐给他品级较高的紫色皮衣来褒奖他。
14
到介夫去世的时候,子罕哭得很悲痛。当时正赶上晋国对宋国发动战争,窥探出宋国爱惜士人,于是退兵,放弃了战果,宋国得以保全。有识之士因此悟出“酱”其实是将领,介夫虽然身死,还使宋国人得以生存。宋国人感激介夫的影响,为他画像,供奉纪念他。
他的后人介子推又跟从晋国王室,晋国因为他父亲的名声接纳了他。晋国公子重耳避乱出逃,介子推追随着他。到曹国时断了粮,介子推要割下腿上的肉炖野菜肉汤呈给重耳。重耳阻止说:“我这逃亡的人远在他乡,把拥有先生您作为保障,就像贮存有美食就不怕寒冬了。现在先生您忧心我这逃亡者吃不饱肚子,就要伤害自己来喂饱我,我不觉得这样我就能吃饱,希望先生您爱惜自己,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啊。”介子推最终还是割下了腿肉。后来公子回到晋国即位,封赏有功之人却没有赏到介子推。介子推的门客就在王宫门口唱道:“茅草被拔出来啊,蔬菜也被牵连着拔出来;吃饱了就吐出了菜啊,忘了从前挨过饿。”晋王听了后悔了,要补赏介子推。介子推逃到了绵上之山,说:“我不是争多嫌少的人。”立誓不出山受赏。晋王占卦求助,得到“鼎”形,就说:“这是烹饪的象征,况且傅说、伊尹像调合鼎中之味一样治理国家,这说明我将获得贤者辅佐啊。”于是晋王命人火烧绵山来逼迫介子推出山,介之推不肯就范,最终被烧死在山上。
人们评论介子推有胜过其父介夫的风范。评论者说:介夫在宋国宋就得利,介子推在晋国晋就得利,就好像食物中的蔬菜,可以用来消积化食,养胃补人,对于人是不可缺少的食物。有识之士因此搜集记录了他们父子的事迹。 【补充注释】
①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②树艺:亦作“ 树蓺 ”,种植、栽培。《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蓺。”
③厥终:结果。出自《尚书》:“慎厥终,惟其始,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意为“谨慎地对待事情的开始,也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结局,这样才不会最终招致困窘;若不考虑事情的结局,最终一定会陷入困窘的境地。” ④噍(jiào):咀嚼,吃。
⑤芼(mào):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芼羹:菜肉羹。 ⑥旨蓄:贮藏美味的食品。
15
⑦轸(zhěn)念:深深思念。
⑧买菜求益:比喻争多嫌少。《高士传〃严光》:“买菜乎?求益也。”
⑨傅说以调,伊尹以烹:调指调鼎,调和鼎中之味。比喻治理国家,又比喻宰相之职。傅说和伊尹都是殷商时期著名的贤臣。
⑩跨灶:马前蹄的空处名叫“灶门”,跨灶本指骏马奔驰时后蹄印反而处在前蹄印之前,引申为儿子胜过父亲。 【大作文审题】 整个材料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谚语陈述,表达的是生活中“丝瓜的藤蔓”“肉豆的茎须”很难分辨,引人从特殊现象思考一般事理:生活中很多很多事情、事理难以分清的复杂性,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这一现象。
第二层是陈述小孩的行为与结果。“想分辨两者的不同”首先就是一种可贵的好奇心,勇于尝试分辨事物区别的行为,表现出了一定的探索精神与研究品质。尽管扯断了“纠结错综的茎叶”,但这种好奇的心理、尝试的行为、探索研究的品质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层是父亲的评判。“看了好笑”并非完全的否定,后面的语言强调了“种它们”的实用价值与本质,“只要照顾它们长大”强调了抓住本质、实践行动的重要性。 〖作文范例〗
1、向儿童致敬
因为一句人所共知的谚语,就萌生出好奇心试着验证,在这世上,大概也只有孩子们这样做 了。我不禁要笑了,瞧这么天真,多么可爱,又多么可贵啊!
在西方童话中,孩子们都是仙鹤送来的,都是神的恩赐。我深深地赞同这一点。儿童的身上有许多成人不具备的高贵气质。王开岭在书中写到:“向儿童学习。”那么,我也要向儿童致敬,敬他们的无畏,敬他们的敢于质疑的求真之心,敬他们自由的灵魂。
孩子的心灵总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当皇帝身披并不存在的新装游行并接受众人赞美的时候,一语道出真相,敢于说出真相的不正是一个孩子?那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不曾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