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XXX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㈠ 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武汉市XXX兴建,我院中标承担该工程勘察任务。我院为配合该项目设计工作的需要,对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目的是了解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层分布、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基本情况,为基础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场区内由设计单位布置勘察钻孔16个(钻孔编号为1~16),钻孔深度为35~45m。钻孔位置及孔口标高等详见“钻孔位置平面图”。
㈡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1、查明场区内的地形地貌和地基土层分布、成因、类别、时代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调查场区内是否存在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对场地及地基进行评价,对场地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
2、查明勘察场地内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腐蚀性。
3、对地面以下20m深度范围内的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问题作出评价,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4、提供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及桩基参数,对拟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方案提出建议。
㈢ 工程勘察分级
1、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本工程重要性等级确定为二级工程。
2、本项目为新建综合楼工程,勘察场地处于下更新统武汉组侵蚀剥蚀台地地段,经人工填土平整,现地形平坦,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场地等级属中等复杂场地。
3、本场地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岩性变化较大,为中等复杂地基。 综合以上条件,本项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为乙级。
㈣ 勘察工作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外业钻探工作于2011年3月6日开始,至2011年3月14日结束。室内土工试验
1
以及资料整理工作随外业钻探施工一起进行。本次勘察共完成实际工作量详见表1及“勘探点一览表”。
表 1 完成实际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 工作内容 工作量 钻孔16个 总进尺 616.45(m) 外业施工 标贯测试(16孔) 201 (次) 室内试验 水样 2 土样 55(组) ㈤ 采用规范标准及坐标、高程
1. 采用规范标准
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 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⑷《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⑸《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采用坐标、高程
“勘探点位置平面图”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规划平面图编制的,勘察报告中采用的高程及坐标与地形图上的高程及坐标一致,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本次勘察钻孔定位是根据“钻孔位置平面图”上的钻孔坐标用全站仪在现场测定,同时测出各钻孔的孔口标高。
勘察报告及图件中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为未经杆长修正的击数。
二、工程地质条件
㈠ 气象条件
工程场地位于武汉市东北部,据武汉气象台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23.1℃,最高38.5℃,最低-2.1℃;多年平均降雨量157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2~84%。
㈡ 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处于下更新统武汉组侵蚀剥蚀台地地段,经人工填土平整,现地形基本平
2
坦。钻孔的孔口地面标高在16.87~17.81m。
㈢ 地质构造
根据收集到的区域地质资料,区内第四纪地层发育,厚度达数百米,整体区域稳定性较好。
据现场地质调查结果,勘察场区上部分布土层为填土(Q4ml)等,下部主要为下更新统武汉组地层,地表未发现构造形迹出露。
㈣ 地层岩性特征
本次钻探控制最大深度为45.40m。场区上部为填土,下部为下更新统武汉组的地层(Q1mc)。按成因类型及岩土工程特性可划分为11个主要单元层,2个亚单元层。各土层岩性特征详见“钻孔柱状图”和“地层岩性特征一览表”(表2);土层分布规律及变化情况等参见“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1—1’~7—7’)。
表 2 地层岩性特征一览表 年代 层号 土层 名称 层厚 (m) 0.50~2.80 0.60~2.30 1.60~3.70 层顶 深度(m) 岩性特征及分布特点 Q4 ml① 填土 ② Q1mc 粉质粘土 全场均有分布。褐色、灰褐色,湿,松0.00 散,填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含少量建筑垃圾。 0.50场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只有10号孔~缺失。黄色、浅灰色,湿,可塑;含较多中2.80 细砂,粘性一般,局部呈粉土状。 2.00全场均有分布。浅黄色、灰白色,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局部含少量粘粒,级4.30 配一般,局部地段底部夹薄层铁质胶结物。 ③ 粗砂
续表 2 年代 层号 土层 名称 层厚 (m) 1.00~5.20 层顶 深度(m) 岩性特征及分布特点 Q1 mc④ 粘土 4.50全场均有分布,厚度变化大。浅灰色、~浅黄色、混少量紫红色,湿,可塑;粘性好,6.30 局部夹多层薄层中细砂。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