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中联考
高二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1.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端午 B.清明 C.七夕 D.元宵
2.它使“由众多氏族部落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
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
死犹存”主要是指 (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统一全国文字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4.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下列选项中比较符合钱穆所说的应该是( ) A.秦朝的郡县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的军机处制度 6.“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 A.《史记》 B.《唐六典》 C.《宋史会要》 D.《清史稿》
7.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
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8.以下有关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9.有学者提出,“专制”一词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以前的中国并不算是专制国家,下面史实不能支
撑其观点的是( )
A.明清大臣奴隶化 B.明清商人地域化 C.明清理学官方化 D.明清科举八股化 10.近来穿越剧非常流行。热播于2002年的《穿越时空的爱恋》讲述的是两位现代女性穿越到明朝朱
元璋时代,她们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A.设中朝,限制相权 B.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C.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D.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11.“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
第 1 页 共 6 页
A.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 B.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D.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
12.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 )
A.土地兼并严重 B.小农经济的弱化 C.商品经济发达 D.井田制得以恢复
13.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
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C.民主平等总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14. 明清时期佛山剪纸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甚至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支持开辟海外市场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航海技术的进步
15. 唐前期《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
众以散”;晚唐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16.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17.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
这一变化说明( )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B.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18. 下列政策措施中,具有“抑商”作用的是( )
A.秦朝向农民征收实物税赋、劳役、兵役 B.汉朝开通陆上丝绸之路 C.隋唐时期鼓励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D.明清时期,采用白银收税
19.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
中国( )
A.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20. “(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
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反映的信息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 D.民族资本相当发达
21.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第 2 页 共 6 页
A.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B.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C.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D.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2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
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
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 )
A.关羽的忠勇 B.理学的推崇 C.人民的爱戴 D.经济的发展 24. “饥吃饭倦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该作者主张(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25.明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6.“(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
出现于(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唐末宋初 D.元末明初 27.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对甲骨文 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 B.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 C.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 D.奠定了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
28. 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
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③小说的世俗性 ④重农抑商观念( )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9.“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
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书法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30.在评论商鞅变法时,司马迁说“秦民大悦”,而司马光却说“人多怨之”。史学研究者的正确态
度是( )
A.支持司马迁的说法 B.查阅相关史料后自作结论 C.支持司马光的说法 D.采用当代学者的权威说法
二、非选择题(共2道,40分)
31. (24分)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人们惊喜地发现,宋代根本不是积贫积弱??的时代。有些学者甚至还将中华文化复兴、中国现代化??有意无意地寄托于宋朝的经验传统??也有学
第 3 页 共 6 页
者认为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吴铮强《宋朝国运真相》(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1期)
(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4分)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
的稳固基础”?(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举例说明“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并简析宋代
并没有因创新而把中国带进近代化的原因。(12分)
(3)谈谈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认识。(4分)
32.(16分)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社会转型,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争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
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
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指的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6分)
(3)材料三中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第 4 页 共 6 页
相关推荐: